新北市樹林區第一古圳「十二股圳」歷史探究
本文刊載於《臺北文獻》季刊第224期、2023年6月25日 資料來源:臺北州檔案 一、前言 臺灣北部的拓墾,開始於康熙48年(1709)業戶「陳賴章」請墾新莊平原;康熙52年(1713)由鄭珍、王謨、賴科、朱焜侯等4人以「陳和議」為戶名請墾海山庄,將墾地分成4股各自開墾,雍正2年(1724)鄧旋其收購王、朱2股份,但因無力開圳灌溉,在乾隆8年(1743)鄧旋其將其中1股賣渡給胡詔,這1股即位於樹林三角埔地區。胡詔開鑿出樹林第一條埤圳「福安埤圳」,在清治末期更名為「十二股圳」。文獻對於福安埤圳記載主要有清治時期《淡水廳志》記載福安埤圳與日治初期《桃園廳志》記載十二股圳,後續的研究記錄大多引用此二部地方志書,不過大多採取部分引用,或是合併部分引用。發行於昭和9年(1934)《鶯歌鄉土誌》在水利章節中有一張昭和7年(1932)竣工的「十二股圳取入口」照片,卻無其修建紀錄。戰後時期《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記載十二股圳,除了部分引用前述二部地方志書,並增加戰後十二股圳修築紀錄。民國108年(2019)新北市政府將「樹林後村圳分汴及十二股圳取入口」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臺北縣政府時期在民國99年(2010)舖設「十二股圳木棧道」供民眾休憩,10多年來這條已有270年歷史的古圳道又重回民眾生活記憶中。不過,《淡水廳志》以140個字記載已有125年歷史的福安埤圳是顯得過於簡略,且多數缺乏時間點的記載,因此要認識福安埤圳的歷史,就必須能解析這些時間點,才能再現福安埤圳的歷史,由於數位典藏的成果及服務網站平台的開放,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以及田野調查的成果,本文藉由多條線索整理出福安埤圳不為人知的歷史,期待本文能引領讀者親自走訪樹林第一古圳。本研究地圖繪製以中央研究院 WMTS 服務〈1948年美軍航照影像〉為底圖,參考新莊、海山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及地籍圖等繪製圳道,加上現代鐵、公路方便讀者閱讀。 二、從福安埤圳到十二股圳歷時百年的拓墾史 康熙49年(1710)清國在臺灣北部編派經制兵駐防,來自臺灣南部與中國的拓墾者競墾臺北平原。樹林位居臺北盆地南端,東鄰水量豐沛的大嵙崁溪,西倚龜崙山,是一處水患頻繁之地,也是一處灌溉千頃良田的水源地。樹林第一古圳在惡劣的環境下開鑿,其演進可分為福安陂、石埤仔、樹頭陂、張豐順公號、海山庄樹頭陂公議約、十二股圳組合等階段。在進一步探討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