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樹林十三公墓園與西盛大墓公的關係探討




本文刊載於《臺北文獻》季刊第207期、2019年3月25日

一、前言

        樹林十三公墓園是新北市在2008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名稱為樹林抗日先烈十三公紀念墓園,地方民眾習慣稱其為十三公,是樹林區、新莊區西盛及板橋區沙崙等三個地區家喻戶曉的墓園,相傳在1895樹林義勇軍對抗日軍時被殺害後草葬於此。這處原本在竹叢中的荒塜,戰後樹林鎮長王連喜在1948年將十三公墓改造並豎立墓碑,題名「臺灣民主國先烈樹林十三公墓」(見13);又於1955年樹林鎮長趙登再將十三公墓園擴大並重修墓碑,題名改為「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見圖4),在墓碑下方則有樹林耆老黃純青所寫「精神不死」四字。此後每逢農61日,當時臺北縣政府、樹林鎮公所、地方駐軍、各級學校代表,都派員參加祭典,樹林酒樂隊則到場演奏,可說是黨、政、軍、教共同的盛大祭典;而民間則予農曆719在十三公墓園行普渡。如今,十三公祭典雖不如往年盛大,但仍舊是地方重大祭典。70年來,十三公成為樹林地區曾經「抗日」的象徵。然而,近年來文獻顯示,日本時代已有十三公普渡祭典,且最早1896臺灣新報的報,由於這些文獻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回頭檢視樹林地區當年義勇軍對抗日軍的記載,本篇借由史料來探討樹林十三公墓園的身世。

圖 1. 1948 年十三公舊墓碑,題名「臺 灣民主國先烈樹林十三公墓」。

圖 2. 十三公舊墓碑題名的下半部,仍放置在 十三公墓塚上。 



圖 3. 十三公舊墓碑題名的上半部,已不知 去向。


圖 4. 1955 年改造後的十三公墓園,題名 「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


二、回顧樹林地區1895年乙未抗日戰役

(一)樹林地區乙未抗日戰役有關文獻整理

        十三公的位置在新北市樹林區東北方,位於樹林、新莊、板橋等三地區的交界處,位居樹林往返新莊的交通要道上,也是板橋往返新莊陸路交通必經之處,必然是戰爭時期兵家必爭之地。有關樹林地區乙未抗日戰役整理如表12

1. 樹林地區乙未抗日戰役文獻記載比較表


2. 樹林地區乙未抗日戰役1895年農曆61日戰役記載比較表


(二)1895722日(農曆61日)樹林地區的戰役分析

        樹林區公所每年農曆61日為十三公抗日烈士舉行祭典,這一天正是十三公成仁之日,從文獻分析當年的戰爭過程(圖5),及不同版本的地方志對於戰役有不同的記載。《樹林鎮志》〈六月打類坑之役〉是從農曆61日至4日,當時日軍分為三縱隊分別是左翼、右翼及中央縱隊。而左翼縱隊由海山口出發,沿大嵙崁溪左岸向樹林、柑園一帶抄襲,因此以下僅節錄日軍左翼縱隊自61日起的戰況。

5. 1895722~24日,打類坑、龜崙嶺、樹林、柑園掃蕩戰役。



        六月一日清晨大霧瀰天,日軍緩進,以俟天朗進攻。日軍進向樹林之左翼

        部隊,亦為王振輝、蔡國梁部千五百人,耍之於途,不得前進。六月二日,

        日軍左翼之第七中隊,與王振輝(王赤牛)部義軍戰於樹林附近,旋以山

        上陣潰,亦退。

從記載得知1895年農曆61日當天清晨樹林地區濃霧瀰漫,日軍遭義勇軍阻擋無法前進。因此將61日做為十三公成仁日是值得商榷的。

三、十三公墓園原來是西盛大墓公

        樹林十三公墓園下的亡者,如果單純從1895年樹林地方義士因抵抗日軍而犧牲的角度來看,似乎是可以理解,不過,由1896年《臺灣新報》報導這處俗稱十三公的大墓公香火頗盛一事來看,當時日本政府如果知道這處大墓公受祭拜者是因對抗日軍而戰死者,日本政府會允許民眾公開祭拜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十三公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初期就已香火鼎盛,其歷史就不只是從1895年開始。張福壽在1938年編纂完成《樹林鄉土誌》,其中有一些篇幅是記載張福壽的祖先張方大在乾隆16年(1751)來海山地區拓墾的事蹟,到咸豐年間幾次漳泉械鬥,以板橋林本源家族為首的漳州人,在樹林地區的「竹篙厝」築城呰,與張方大家族的潭底公館的內公館(今士箱幼稚園)相距約500公尺,而與潭底公館外公館(今樹林國小)僅距離約200公尺,雙方纏鬥達數月之久(見圖6),使得當時如同小諸侯規模的潭底公館被漳州人燒毀,而如此慘烈的戰事死亡人數雖無明確記載,這些戰死者若無人收屍,應該會有一處安葬之地,這一點《樹林鄉土誌》確實有記載,不過張福壽稱其為「西盛大墓公」,張福壽在編纂《樹林鄉土誌》應該知道十三公這處大墓公,那麼他為何要記載為西盛大墓公?或許這正是十三公墓園原本的名稱,其原來就是祭祀漳泉械鬥的亡者,這樣的祭典是當時日本政府對十三公的認知,樹林人因此欺瞞日本政府,在日治時期每年農曆719日在西盛大墓公舉行中元普渡,不僅是祭拜因漳泉械鬥時的孤魂野鬼,同時祭拜因抗日而戰死卻無人祭祀的的義士,這樣推測可以從1896年、1897年兩則新聞報導來佐證(見圖78)。再來探討為什麼是在農曆719日舉行祭典?就如上述在咸豐年間發生在樹林地區的漳泉械鬥,西盛大墓公的渡祭典也就依循板橋地區的中元普渡日期。之後的統治者日本政府與國民政府都曾提出統一祭典的做法,日本於1935年鶯歌庄推行祭典統一,從圖9的文宣內容,樹林十三公的普渡祭典在日本時代就記載是農曆719日舉辦,然而現在十三公普渡依舊是維持這項傳統祭典在農曆719日舉行,可見這項民俗祭典深受地方所重視。

6.十三公墓園位於樹林圳岸腳、新莊西盛及板橋沙崙等三地區交界處。


7. 1896年新聞報導俗稱十三的大墓公公香火鼎盛。

8. 1897年新聞報導十三公墓埋葬是因戰事被殺害的,且其香火如大稻埕城隍廟般興隆。

9. 1935年鶯歌庄推行祭典統一的文宣。

四、從臺灣民主國先烈轉為抗日先烈

        日本時代十三公墓園祭祀延續西盛大墓公普渡祭典;到了戰後,樹林鎮公所為十三公墓園修築時,呈現出臺灣回歸祖國懷抱並與1895年時的「臺灣民主國」相連結的墓園意象,墓碑題名「臺灣民主國先烈樹林十三公墓」,然而,國民政府在1949年自中國撤退到臺灣,「臺灣民主國」這個具有臺灣獨立的圖騰已成為禁忌,不得不於1955年借由將墓園擴大來重修墓碑,並改題名為「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以符合當時的政治氛圍,向統治者表達其效忠。如今,在墓碑後方仍有1948年的墓碑局部題名殘留在墓塚上,舊題名上半部「臺灣民主國」已佚失,只留下半部「先烈樹林十三公墓」;同時被棄置在一旁的是一塊寬66公分、高49公分花崗岩石碑(見圖10),碑文最後署名臺灣省參議員黃純青及樹林鎮長王連喜,由此推測此石碑是1948年時改造十三公墓園時設立的碑文,碑文內容如下:

   樹林十三公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乙未台灣割讓台胞義不臣倭自立為台灣民主國

   決行民族抗戰六月初一日曉樹林義勇軍在此戰死十三人蒿葬一穴稱十三公乙酉台灣光

   復戊子三月二十九日建碑彰之

                                                  台灣省參議員黃純青拜撰

                                                      樹林鎮長    王連喜拜書


10. 被棄置在十三公墓塚上的石碑。


由此碑文內容得知,戰後到1948年樹林鎮公所尚不知十三公是哪些人士,到了1955年墓碑重修,十三位烈士中有八位的姓名被考證出來,由於《樹林鎮志》與《樹林市志》在〈抗日烈士十三公傳〉的記載都特別註明是依據公所資料,因此,2018713日(農曆61日)在十三公祭典前,筆者詢問現場樹林公所人員是否有邀請十三公義士的家屬來參與祭典,經過三、四人詢問後的回答是,「沒有通知家屬,公所沒有家屬的連絡資料,這要問管理委員會」,祭典開始,主持祭典的管理委員會總幹事蘇益和里長並未介紹任何義士遺族。到了2018829日(農曆719日)十三公普渡時,筆者有機會向蘇益和里長請教此事,才知道原來管理委員會也沒有義士遺族的聯絡資料,並且沒有人見過八位經考證後知其姓名的義士遺族。


11.由樹林公所舉行的十三公週年祭典儀式。

12.由樹林十三公管理委員會舉行十三公普渡祭典儀式、布袋戲扮仙及平安餐。

五、結語

        樹林十三公墓園所在的位置是樹林舊地名「風櫃店」所在地,此地因地處河運及陸運交匯處而形成聚落;在清咸豐年間因漳泉械鬥,風櫃店庄遭燒毀後往南遷移約500公尺到今樹東里一帶,因械鬥而死亡卻無人收屍祭祀者被埋葬在張厝圳旁形成西盛大墓公,此大墓公的祭典依循板橋漳州人習俗在農曆719日舉行中元普渡,風櫃店的住民及路過此地的民眾多常來祭拜,因而香火鼎盛。在1895年臺灣因中日甲午戰爭割讓給日本,引發臺灣人乙未抗日,在樹林地區也因為有許多民眾參加義勇軍抵抗日軍而戰死,最終有十三人因無人收屍而被草葬在西盛大墓公裡,此後大墓公則以十三公稱之,在日本統治50年間,這十三位死於戰事的義士及更早期葬於此的先民,樹林地方人士每年中元普渡多在十三公舉行盛大祭典。戰後,樹林地方政府為十三公修墓並以「臺灣民主國先烈樹林十三公墓」做為墓碑題名,顯示臺灣人對中國懷抱著期待,此期間臺灣政經情勢發生極大的震盪;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臺灣籠罩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中,「臺灣民主國」這個具有臺灣獨立的圖騰已成為禁忌,只好於1955年借由將墓園擴大來重修墓碑,並改題名為「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以符合當時的政治氛圍。樹林十三公的祭祀活動延續至今已有150年以上,絕大多數的民眾對此大墓公事蹟的認識,僅限於十三公抗日事蹟,而忽略更久遠的漳泉械鬥歷史。期望本研究可以使十三公的祭典回到大墓公祭祀,使埋葬在十三公墓塚下的冤魂,不論是早期的難民、亂民,或是後期的抗日義民,都能借由每年普渡追思下,化解族群對立。


遺珠

本文原本投稿另一家期刊,但沒有被採用。那篇在電腦中放了幾個月,決定再投稿一次,不過內容勢必要有一些調整、修改,最大的差別是刪除當時時空背景下人的因素探討,還有因為篇幅的關係把耆老訪問、口述的部分也刪除。現在將此兩段遺珠補充於此。2022.04.27

戰後十三公荒塚改建成「抗日」墓園

        2008當時臺北縣政府將樹林十三公指定為古蹟,其名稱為「樹林抗日先烈十三公紀念墓園」,其指定理由為「十三公為乙未抗日先烈,其墓園具墓制及民俗意義,有地方文史價值」。十三公墓園從1948年將荒塚改造並豎立墓碑,題名「臺灣民主國先烈樹林十三公墓」;又於1955年將墓園擴大並重修墓碑,題名改為「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這十年之間,樹林、溪洲地區經歷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共計牽涉叛亂案有三件,分別是「張潮賢叛亂案」、「賴世逢等叛亂案」、「劉嘉武等叛亂案」,整個樹林地區籠罩在一股肅殺氛圍中,就連四朝元老,當時已72歲的黃純青,因為參與二二八處理委員會,而被臺灣省警務處處長王民寧提報為二二八首謀主犯調查名單中,原本有「百題議員」稱號的臺灣省參議員黃純青也不得不封口,不再向當局提出改革建言;再如,林衡道在其訪談錄中提到,黃純青在文獻會《文獻專刊》創刊號發行前,特別指定臺灣民主國的藍底黃虎(原誤:黃底藍虎)旗為封面,並在序文中以「三朝老叟」為名,被一位外省籍委員提出嚴重抗議,並打算向陳誠報告此事,黃純青才趕快抽換封面,風波才平息。臺灣局勢一再轉變,19485月,黃純青擔任省參議員京滬考察團團長,在南京向蔣介石獻上「舉國仰止」的錦旗,兩位樹林人(黃純青、王民寧)向蔣介石爭寵的行徑表露無遺。這一連串的事情,使得黃純青在〈乙未對日抗戰回憶錄〉裡刻意在「大安寮戰役」中將王作霖(黃純青的漢學老師)名列主事者之一,又在其遺稿〈晴園老人述舊〉追憶其曾參加乙未抗日,這些記載都是在向當權者表達其師徒相承的抗日事蹟,更將其抗日事蹟刻在「民族英雄樹林十三公抗日成仁紀念碑」上,極力向極權統治者表達其效忠,而樹林十三公是否因此成為政治工具,被片面冠上抗日的圖騰。

1948年5月10日,黃純青率領臺灣省參議員京滬考察團,在南京向蔣介石獻上「舉國仰 止」錦旗。蔣介石左側為黃純青,左後方為王民寧。資料來源:江夏光,〈晴園老人黃純青〉《臺灣》,(臺灣畫刊雜誌社,1977年6月)


文獻「口述歷史座談會」及耆老訪談

        在耆老訪談中,從七十多歲到九十多歲,對於十三公的事蹟說法有許多差異,但是多指出十三公的普度是在農719,並且在日本時代就已有十三公普度,將耆老訪談整理如下,並在本節最後引用《臺北縣鄉土史料(上冊)》「口述歷史座談會」的部份內容

 

潭底賴老太太1923

在懂事情時就知道有十三公的普度祭典,每年農曆719日在潭底住家門前擺放供桌供品進行普度,並持香朝十三公方向祭拜。

 

育英市場邱老先生1932

是臺灣義勇軍與日軍的戰爭,有拿刀也有拿槍的,義勇軍被打敗逃跑,而這場戰爭死亡的除了義勇軍也有日軍,附近農夫將屍體集中葬在一起,就是現在的十三公位置,這裡原本無人祭拜,但是西盛、許厝的人要去樹林時常在圳溝旁或橋上看到沒有頭、沒有手的人,於是開始有普度祭典。

 

溪洲王老太太1933

三公裡有十二個骨頭紅色的,是臺灣人,另一個骨頭黑色的,是日本人。

 

十三公旁王老先生1938

十三公是從西邊一邊打仗一邊逃跑,在十三公這裡被殺害。當時傷亡人數很多,也有很多被移到土城大墓公那邊埋葬。

 

十三公旁林老太太1939

十三公裡面的人都是一般民眾,他們因為外出採購經過這裡遇到戰事,躲到汴頭營裡被殺害。

 

十三公旁許老太太1939

地方一位秀才帶頭將分散在附近田間的亡者集中在十三公的位置埋葬,其中有一位日本人。

 

後站王醫師1946年生

十三公比較可能是個大墓公。

 

老市場謝老先生年約80

十三公裡面有十二個日本人,一位臺灣人。

 

另外在1995文獻會與臺北縣政府合辦「口述歷史座談會」,會中林海鵬1932年生)提到「十三個人當中有一個日本人,我的祖父告訴我的。」;簡樹(1931年生)提到「實際上不只十三人,抵抗者很多人,堆滿了圳溝,那是後來清理過後剩下十三具屍體無人收,才合葬稱十三公。」



更多樹林的歷史在

穿越樹林

https://shulinhistory.blogspot.com/2020/12/blog-post.html

圖解海山堡1895年乙未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