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川欽一郎的「山子腳の晚秋」 探討新北市山佳地區觀光產業的前景


         

本文刊載於《臺灣風物》69卷2期、2019年6月30日

一、前言

        山仔腳是臺灣常見的地名,在新北市樹林區也有一個地方叫做山仔腳,因為在龜崙山下而得名1903年日治時代因煤礦運輸的需要在此設置「山仔腳驛」,1920年改名為「山子腳驛」,到了1962年國民政府時代再改名為「山佳站」。不論車站名稱如何更改,當地人仍然維持三百年來不變的用法,以臺語「山仔腳」來介紹自己的家鄉。因此,讀者如果看到新北市樹林區有關「山仔腳」、「山子腳」或「山佳」的報導或文獻,都是指新北市古蹟山佳車站所在的這個小鎮。山佳這個純樸的小鎮,可說是依山傍水的好所在,除了知名的古蹟山佳車站及鐵道公園,在後站不遠處仍保留了幾處煤礦遺址,前站的山仔腳公園及鹿角溪也是必遊的景點。不過山佳的風情豈止這些,在1925年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以別號「欽一廬」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山子腳の晚秋〉為主題的寫生畫作,並且以傳統短詩「俳句」做為該畫的標題,加上當時的感想描述,這五幅圖文並茂的作品為山佳增添了藝文氣息。本文主要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探索石川欽一郎當年在山佳寫生的足跡。第二部份是探討山佳地區環境變遷,以臺北州檔案中有關山佳車站附近的簡略地籍圖,拼湊出山佳百年前的模樣,讓我們得以窺探山佳車站周邊環境變遷的過程。第三部份是介紹當地的產業及遺蹟。最後提出山佳地區觀光產業的前景,或許下一次讀者到新北市古蹟山佳車站參觀,也可以隨著石川欽一郎的步伐,認識山佳百年來的滄海桑田。特別感謝任職於日本拓殖大學玉置充子女士協助翻譯石川欽一郎的傳統短詩。

 

二、1925年石川欽一郎山子腳之旅

 

        近代臺灣美術啟蒙之父——石川欽一郎,是以水彩畫見長的畫家,187188日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石川兩度來臺,第一次來臺是1907年被派到臺灣總督府擔任陸軍翻譯官,同時在國語學校(臺北師範前身)擔任美術老師,至1916年返回日本。第二次來臺是1924年受邀擔任臺北師範學校美術教師,於1932年返回日本。現在臺灣許多國寶級畫家,在1930年代都受到他很大的影響。自1924年至1934年石川欽一郎用「欽一廬」的別號在《臺灣日日新報》總共發表207篇文章,光是1925年就佔了152篇,這些文章大多數是旅行寫生的作品,作品中大部份是臺灣各地及偏遠原住民山區的寫生,也有小部份是日本及中國的寫生作品,〈山子腳の晚秋〉是其中的五篇, 可見石川經常搭乘火車南北四處旅行。位於臺北城郊的山子腳庄有什麼事物能夠吸引他來此寫生呢?石川經常在火車上南來北往看了快一整年的事物,筆者認為是位於山子腳驛往北行約八百公尺鐵路旁的稀有水車,讓他花了一班列車約兩個小時的時間來此寫生。1925年秋末的某一天,石川欽一郎搭乘火車南下,當火車從樹林驛往山子腳驛途中,窗外的山與河越來越靠近,這裡已是海山地區的山子腳庄,再往南行,龜崙山在此延伸入大嵙崁溪,卻被豐沛的溪水削出一道峭壁,這裡是北臺灣最凶險的地方,也是漢人在臺灣西部平原開墾最晚的地方,自山子腳驛往南到鶯歌石驛這一段只有鐵路卻還沒有公路,火車必須行駛在懸崖上。就在火車到達山子腳驛前,運轉中的水車又出現在車窗外,石川因此展開一段山子腳寫生小旅行,並完成〈山子腳の晚秋〉五幅作品,為百年前的山佳留下難得的景象。筆者不僅探索畫中景點,也盡可能把這些景點百年來的變化加以介紹。這五幅畫經筆者自行編碼,做為畫家在山佳寫生的順序,並以日文俳句做為該畫的標題,隨後是畫家對景物的感想,介紹如下:

 

() 山子腳的晚秋之一(1)

 

        洗滌中搖曳的水面。秋意濃。

    站在火車站入口的懸崖上遠眺深秋情景。

    洗衣婦敲衣的響聲相呼應的木槌聲。

    即使在南國,也有秋天的哀愁。

 

        石川踏出車站,走下幾個階梯,眼前就是幾間屋子的小巷子(今日山佳街29-37號),左轉走進小巷子朝水車方向走了幾步,看見屋子後方是一條水圳,原來這是一排吊腳屋,屋子就蓋在駁坎與水圳上,這時有兩位婦女正在水圳旁搗洗衣物,於是就在山佳街21號前拿出筆紙畫出〈山子腳の晚秋〉第一幅畫。畫中遠方的山是今日山佳觀音廟後方的山頭,吊腳屋就是山佳街29號,只是水圳早已加蓋成為下水道,吊腳屋的側面牆上現在則是畫上以牛車、稻田為主題的田野風景畫(圖 1-1

1 山子腳的晚秋之一洗滌中搖曳的水面。秋意濃。」

1-1 吊腳屋及水圳現況與圖1對照


(二) 山子腳的晚秋之二(2)

 

       火車繞過山際。冒出白色的煙。散發於秋空裡。

    繞過懸崖的鐵路沿著大嵙崁溪行駛過來。

    重山萬水之秋景。

    在沙灘那邊忽然看到歸帆搖動。

    一抹夕陽映照大地。

 

離開洗衣婦繼續往水車方向走,在山佳街1號前停下腳步,這裡是車站前小村莊的邊緣,向前望去數百公尺外才有屋子。為了避免受到大漢溪氾濫的影響,鐵路就沿著山壁開鑿,形成如懸崖一般的高牆,現在的山佳鐵道公園就在這處懸崖上(圖2-1)。

2山子腳的晚秋之二火車繞過山際。冒出白色的煙。散發於秋空裡。」

2-1 山佳街鐵道公園現況與圖2對照


(三)山子腳的晚秋之三(3)

        水車的聲音傳到山裡。芒花凋謝。

    小小的河流與不相稱的大水車,超然默默地做自己的工作。

    周圍的秋色漸漸濃,但水車卻不在意,依然如故竭盡全力。

 

        走了八百公尺遠的路,總算來到水車處,這裡陸地稍寬敞一些,附近有幾戶人家,再往遠處大約一百公尺就是山子腳公學校(今山佳國小),而多數的房屋則是聚集在鐵路另一側的山下,山子腳派出所就在這個村莊裡,這裡也叫做「下山仔腳」。山子腳派出所舊地號是山子腳427番地,就是現在福德街36號附近,1930年遷移到山子腳491番地,就是中山路三段38號。水圳在中山路三段67號處轉了九十度彎,而水車就設在轉彎過來的地方,水車是碾米廠的動力來源,在電力還不普及的年代,能夠借用水力來搗稻穀算是地方一大特色。(圖3-1

 

3山子腳的晚秋之三水車的聲音傳到山裡。芒花凋謝。

3-1照片中鐵皮屋是益豐精米廠所在地與圖3對照

(四)山子腳的晚秋之四(4)

        寂靜的傍晚。落葉飄在水裡。

    遠在三角湧的山映在晚霞裡。

    釣客釣到大香魚而欣喜。

    拂面而來的風瀰漫秋意。

    秋風中夾雜著對岸人家的談笑聲。

 

        石川沿著原路往回走來到大漢溪旁,推測是在中洲街與中山路三段交會處,這裡是現在山仔腳公園的最尾端了,以往此處視野非常遼闊,往三角湧方向望去,晚秋的夕陽就落在三峽鳶山旁,晚霞映照在大嵙崁溪的水面上。王世慶先生在訪談錄中提到這一帶大嵙崁溪盛產一種溪洲人稱為魚的香魚(圖4-1

 

4山子腳的晚秋之四寂靜的傍晚。落葉飄在水裡。

4-1今鹿角溪現況與圖4大漢溪對照


(五)山子腳的晚秋之五(5)

平靜的水面。 空蕩的小舟。秋意正濃。

    依山傍水幾戶小村子,小河自村子中間流過。

    木橋旁的芒花隨風飄散。

    呈現出晚秋如詩如畫般寂寥的農村景象。

 

        傍晚時分,石川沿著水圳旁的小路回到山子腳驛前,他循著吊腳屋後面的小路往水圳上游走(目前此路已經不通了),來到一處已經休市的市集,這處市集就是現在山佳車站站前廣場,這裡是山佳地區歷史悠久且僅有的市集。遠方的山頭同樣是山佳觀音廟後方的山頭。(圖5-1)然而俳句中提到的小舟又是在哪裡呢?

5山子腳的晚秋之五平靜的水面。空蕩的小舟。秋意正濃。

5-1 山佳站前廣場現況與圖5對照

三、山佳地區環境變遷

        探索了石川欽一郎在百年前的這趟山佳小旅行,並簡單介紹這五幅畫中景物目前的狀況,如果能夠比較百年前山佳車站周邊環境與現在環境之差異,對於山佳地方發展脈絡將有基本的認識。在1931年「義渡經營許可願」的附圖提供重要的資訊(圖8), 這張看似簡略的地圖,卻提供豐富且精確的地理資訊,圖中包含的資訊有:大嵙崁溪、山子腳渡船場及行船路徑、十二股埤圳、今日稱做鹿角溪的溪流、山子腳停車場與鐵道位置、明確的土地編號等等。筆者以「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查詢土地座落位置, 以OpenStreetMap地理資料系統為底圖,繪製山佳車站周邊地圖(圖67),並且標示出石川欽一郎這五幅畫的編碼,箭頭方向即為寫生的方向,加以文獻的佐證來說明環境變遷的過程。

 

新北市山佳地區環境及產業變遷圖(一)

7新北市山佳地區環境及產業變遷圖(二)

(一)大嵙崁溪與渡船場

        大嵙崁溪在三峽、鶯歌、樹林、土城間的河道曾經是非常廣闊的網狀流域,在山佳車站前約40公尺就有一道大約130公尺寬的河道,也就是說,大嵙崁溪的流域伸展到山佳車站前緊鄰中山路三段。渡船場位於山子腳494番地,就是在中山路三段237號至241號屋子後方;在130公尺的對岸是山子腳503番地,就是在佳園路一段與育德街口,這很令人驚訝,原來大漢溪距離山佳車站這麼近而且水域如此寬闊,只要站在山佳車站廣場就看得到大漢溪水,這也難怪石川欽一郎在第五張畫中寫到「空蕩的小舟,當年的市集到渡船場只有十多公尺遠的距離。在山佳沒有鐵路之前,渡船場是山佳當地物產及民生物資進出的河港,不過大嵙崁溪的水量正快速下降中,其中主要因素是1925年桃園大圳通水後截取走多數溪水,造成下游水量銳減,使得大嵙崁溪在樹林段的網流溪水變少,渡船的功能逐漸喪失,河床上出現大面積的浮覆地。1958年政府新建山子腳等多處堤防工程, 因此陸續在浮覆地上興建育德國小、地政事務所、山仔腳公園、鹿角溪公園,這段原本是大漢溪的流域之一,現在則被稱為鹿角溪。

8 渡船場及其附近略。

(二)十二股圳與鹿角溪

        樹林地區位於龜崙山東側,其間有許多山谷與溪流,這些溪流大多直接匯入大漢溪,位於山佳車站後面有幾處溪流在車站旁匯集後注入大漢溪。漢人來此地開墾時,為了蓄積生活及農耕所需要的水源,便在山下將溪水圍堵起來形成埤塘,又開鑿水路引埤塘的水來灌溉,再將各別的埤塘串聯成為灌溉系統,十二股圳(原名福安圳就是這種模式開鑿完成的,但是這樣以山上的溪水作為水源的灌溉系統,其水量仍然不足以滿足開墾的需求,而自大漢溪引水的工程又常遭洪水沖毀。1932年位於今日誇仙橋(山佳人稱鐵桶橋)下的十二股圳取水口閘門完成(圖9), 再次將大漢溪水引入十二股圳,有了豐沛的水源後,鹿角溪又重新匯入大漢溪。十二股圳自取水口後是一段地下箱涵,到了山佳車站廣場才露出地面,在第五張畫中的小河就是十二股圳,不過市集拆除改建廣場後,十二股圳也變成加蓋的水溝了。

9. 十二股圳取入口。

(三)站前市集成為站前廣場

        石川欽一郎第五幅畫中的市集後來怎樣了?在1928年至1933年間,日本政府投入許多資源在樹林、山佳、鶯歌,從鐵路的改線與改良到庄道、州道的修築,使得山佳車站周邊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在1928年至1931年間山子腳驛第一代木造站房已不堪使用,往南約50公尺興建第二代站房,就是現在的古蹟山佳車站,而在這處新車站前方的水利地上早已搭建起來的傳統市集,卻因此延伸一些問題。1932年地方人士發起請願,原因是新車站距離道路較高,人員及貨物進出車站不易,認為市集將會阻礙山佳地區的發展,希望設置站前廣場及倉庫,方便民眾及貨物進出。由於一直沒有合適的地點來安置這些店家,這次的請願就一直被擱置。到了1976年臺灣鐵路管理局完成「有關拓寬山佳站廣場」研究報告,研究結果指出,「自站房下台階後路地不多,即為水利地,違建甚多,致來站大車迴轉困難,拆除違建拓寬廣場確屬必要」。當時市集及周邊的攤商、店家分別有永宏糖菓店、永順吉餅店、正新百貨行、金敏百貨行、大漢攝影社、山子腳木器號、金傳淵米店、枝仔冰店、麵店、菜販、豬肉販等等,其中有14戶在廣場內,並且有6戶是鋼筋水泥的三層樓房。經由臺北縣政府與樹林鎮公所重新規劃並實施都市計畫後,自1979年起由上述店家向鐵路局簽約承租原本佔用的土地,而這項棘手的拆遷工程一直到2000時完成,市集消失改建為站前廣場。

 

(四)山佳車站的特色

        山佳車站至今已歷經三代站房,第一代站房就是石川欽一郎來山子腳時的車站建築,位於山佳街37號前,第二代站房就是古蹟山佳車站,而現在營運中的車站是第三代站房。由上述大嵙崁溪及十二股圳的演變,可以知道為什麼在1903年營運的「山仔腳驛」要設站在山坳裡,面對水量豐沛又經常氾濫的大嵙崁溪,以及當時已有150年歷史的十二股圳,山仔腳驛只好屈就在山坳裡,不過這卻也成為今日山佳車站的特色之一,由於鐵道往北或往南都要繞過一處山腰,這樣彎曲的鐵道被稱為S形或W形鐵道,當列車停靠在月台時,列車車門與月台間有很大的間隙,因此第一次搭火車來山佳車站的人一踏出車門,對於傾斜的車箱及月台間超大間隙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山佳到鶯歌段的鐵路在1930完成鐵路雙線工程,而臺北到桃園間最後一段鐵路雙線的路段,則是1931年才完成的樹林到山佳段2009年鐵路局為了將鐵路截彎取直在西側修築隧道,減緩鐵道彎曲度,原本的鐵道成為現在山佳鐵道公園。

 

(五)山佳、鶯歌間的道路開拓

    在山佳、鶯歌間的鐵路,因為坡度太大及大雨易有土石流,發生過幾次事故因此在19255月進行改良線工程,在19262月完成單線通車,到了1929年完成雙線改良線。山佳、鶯歌間的道路就以舊鐵路修築,然而修築開始時發生庄民投書報社的事, 投書者是樹林壯丁團團長周木,投書內容指出鶯歌庄長陳阿玉正值插秧農忙時期,徵調夫役不當及夫役換算金賦課太高的問題,並向臺北州知事當面提出抗議。山佳、鶯歌間的山區是北臺灣最凶險的地方,這一段州道在1931年開始修築,1933年完工, 使得同屬鶯歌庄的樹林區與鶯歌石區終於有道路可通行,對地方發展幫助很大。

四、山佳的產業

 

        石川欽一郎的畫中記錄了山佳曾經有的幾個產業,水車所代表的碾米廠,大漢溪裡的香魚,水圳、渡船等等,不過卻遺漏了最具代表的煤炭,也許是要趕火車離開,而且天色已昏暗因此沒看到後站的降煤場。山佳的產業還有幾項少被談到的。

(一)碾米廠

    石川欽一郎看到的水車就是一家碾米廠,這家碾米廠是廖淇竹為代表所經營,位於中山路三段67號,在戰後登記的公司名稱為「益豐精米廠」,據廖德喜先生描述, 水車在1930年代就廢棄改用電力馬達做為動力的碾米廠,不過水車的基座在1950年代仍在水圳旁,現在則完全消失了。在日治初期山佳地區還有另外一家碾米廠,位於山佳車站後方,地址是樹林區中和街一巷內,目前只留下斷垣殘壁。日治末期則有鄭姓家族經營的碾米廠,就位於山佳站前廣場右前方的金傳淵米行。

(二)蓋淡坑煤礦及煤炭梘橋

        新北市樹林區位於龜崙山下,龜崙山在地質上稱為「山子腳山塊」屬倒轉背斜構造,各山谷多有煤礦開採的記錄,不過採煤的設備幾乎沒有保留下來,只留下煤礦坑口卻大多沒有維護,民眾不容易親近,也有的煤礦坑口在荒煙蔓草中,民眾很難找到。目前維護最好的就是山佳的蓋淡坑煤礦。1899年由青木鑛(青木太三郎)取得蓋淡坑礦權開採(圖12),目前留下兩處礦坑,一處在山佳車站後站約一百公尺處稱為「一坑」,另一處是在信和街的蓋淡坑,也稱為「二坑」。蓋淡坑開採年代久遠,其間隨著經營者更換,礦坑名稱也跟著變更,從最早的大豐煤礦、豐山煤礦到勝和煤礦都是在同一礦權下的開採。山佳的煤礦遺址除了這兩處坑口,在樂山閱覽室附近還有一處運輸煤炭用的水橋,叫做「大豐煤礦煤炭梘橋」,是臺灣僅有以水流運煤的橋(圖10)。

10 大豐煤礦煤炭梘橋

(三)釀泉製酒公司

        樹林地區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樹林酒工場,另外還有三家製酒公司,而成立於1910年釀泉製酒公司是由廖淇竹等共六人合資創立(圖13),是山佳地區唯一的酒工場,地址在舊地號下斗門頭17番地,就是位於山佳車站右前方中山路三段11413號附近。釀泉製酒公司是樹林地區四家酒工場中規模較小的,從廖家保留的照片,其銷售卻已拓展到彰化地區(圖11)。1922年臺灣總督府實施酒類專賣後,酒工場陸續被徵收。


11 釀泉製酒公司彰化支店

(四)山子腳茶業組合

        樹林區位於大漢溪中下游左岸,無論是早先的河運或是後來的鐵路運輸,都提供貨物運輸的便利性,因此成為農業加工產業的聚集地,茶葉加工則是其中的一項產業。日治初期有振元、龍泉、和芳三大茶館, 在1935年呂石頭創辦「山子腳茶業組合」, 成為樹林第四家茶館,這四家茶館經營具有規模及信譽,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前面三家茶館紛紛遷移到臺北大稻埕,山子腳茶業組合成為樹林地區最後一家茶館。戰後茶館名稱改為「樹林鎮山佳茶葉生產合作社」一直到1960年代才結束茶館經營,茶館地址在舊地號山子腳492番地,就是現在山佳派出所的對面,茶館已改建成大樓。

 

五、結語

 

        古蹟山佳車站自20172月整修完成開放參觀以來,帶動起山佳地區觀光熱潮,近兩年以來,政府投入許多經費改善當地交通及社區環境,帶來耳目一新的氣象,然而政府在發展地方觀光時,應該就山佳地區具歷史脈絡的文化均衡發展,例如水圳文化及煤礦文化。在水圳文化方面,樹林區是水圳的發源地,有後村圳、石頭溪圳及十二股圳三大灌溉系統, 如今這些水圳大多已不再承擔農業灌溉的使命,卻也不應任其荒廢,甚至有圳道被佔用的情況,政府應該重視地方水利設施的保存,並將水圳的環境局部修復,使山佳車站前及山佳街的水圳回復往日的親水環境,不僅能改善地方環境衛生,更是水圳文化保存及推廣的重大建設。在煤礦文化方面,樹林站、山佳站在日治時代設置車站最主要就是因為這裡有豐富的煤礦,而煤礦遺址自然成為吸引觀光客的重要項目,全臺僅有的煤炭梘橋是串聯起一坑、二坑的參觀動線,值得讓民眾觀賞。山佳繼承如此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產,以山佳車站為中心,將鐵道文化、水圳文化、煤礦文化各景點整合起來,不僅讓本地人認識在地文化,觀光客來山佳遊玩將不再是走馬看花,而是以文化體驗為主的深度之旅。

12 日治大正時期樹林地區煤礦產業。


13 日治大正時期樹林地區製酒產業。


更多樹林的歷史在

穿越樹林

https://shulinhistory.blogspot.com/2020/1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