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手工草蓆傳承以新北市樹林區潭底蓆編織工藝為例

 



本文刊載於《臺北文獻》季刊第213期、2020925

一、前言

        談起草蓆,許多人會直覺的說「大甲蓆」,的確自從清代、日治到今日大甲蓆已成為臺灣的名產之一,而大甲蓆的產地在苑裡、大甲一帶,最近15年來對於藺草編織的研究也一直以苑裡、大甲的藺草編織工藝為主流。不過本文介紹的傳統手工草蓆同樣是藺草編織的一種,曾經在臺灣西部地區許多村落生產,它有一個很通俗的名稱草蓆。新北市樹林區的潭底聚落就是以編織草蓆聞名北臺灣,潭底蓆因此成為樹林地區的特產。草蓆除了夏天舖在床上睡覺用,也會舖在地上作為工作或遊憩時的墊子,可以說幾乎每個家庭多有一件草蓆,曾經是相當普遍的居家用品。潭底草蓆產業在1960年代沒落,在臺灣南部同樣以編織草蓆聞名的高雄市彌陀區的草蓆產業則經歷兩階段轉型,由手工編織轉型為半自動編織,再轉型為全自動機械化生產,草蓆產業在臺灣因此再延續20年的榮景。1980年代隨著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草蓆的需求漸減,部份草蓆業開發竹蓆取代草蓆,並朝向床業發展,今日製造傳統草蓆的業者,全臺僅存臺南市西港區茂興製蓆廠以機械化生產。本研究自201212月開始就潭底蓆進行訪查時,才知道這項傳統手工編織工藝已失傳50年,編織潭底蓆的器具幾乎沒有保留下來,但這項工藝在多位耆老的口述中又是如此熟悉,且耆老也有意願將工藝傳授下來,因此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開始網路搜尋任何有關的線索,並且在前5個月中多次到中南部拜訪,總算把編織草蓆所需的器具、材料準備就緒,2013519日在樹林海明禪寺明光法師的支持下,於保安市民活動中心召開「潭底蓆傳統工藝傳承暨研習說明會」,為傳習潭底蓆拉開序幕,傳承及推廣工作持續到201512月告一段落。歷經3年期間有超過1年是在當時91歲耆老賴阿玉女士住家後院跟著阿嬤學習,特別感謝賴阿玉阿嬤及其兒子賴清亮先生的包容,還有崁仔頭的多位耆老、高雄田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丁素貞女士、苑裡藺草農林春茂先生、陳小池先生、高雄岡山藺草農黃益先生、鹿港木作師王進豐先生等協助,使得傳承工作順利完成。

 二、文獻回顧與工藝沿革探討

樹林地區漢人進入開墾已有300多年,相較於臺灣西部多數聚落的開發歷史是較晚的,在清代缺乏有關當地藺草及藺草蓆的文獻記載,到日治初期隸屬桃園廳樹林區,1920年改隸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在文獻中有較多記載(圖1),到了戰後則零星記錄。本節以文獻出現的時間依序引用並探討如下:

1906年《桃園廳志》首次出現潭底蓆的記載,內容如下:

 藺蓆,潭底庄の藺蓆は製造戶數概ね六七十戶,皆農業の副業として製出せ  り產額三萬五千枚,價格六千三百圓に達し,一枚約十八錢に位せり。

 記載潭底庄約有670農戶以編織草蓆為副業。

 

1 昭和91934鶯歌庄管內圖,在潭底地區特別標示出其特產為資料來源:「臺北州檔案 02-0001,新北市立圖書館藏)


1 樹林地區自昭和8年至昭和121933-1937藺蓆生產銷售統計

資料來源:張福壽編、古舜仁、陳存良譯,《臺北州街庄誌彙編 (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頁434

1934年《鶯歌鄉土誌》將潭底庄藺蓆產業歸類在工業,內容與《桃園廳志》記載相同,顯然未依鶯歌庄役場行政文書統計資料加以更新。

1938年《樹林鄉土誌》記載樹林地區從1933年到1937茣蓙(藺蓆)產量增加三倍,產值增加四倍(表1

 

《臺北州檔案》收藏在新北市圖書總館特藏區,是日治時期臺北州海山郡鶯歌庄即現今鶯歌與樹林地區的役場,自大正 10 年至昭和 20 年間1921-1945所製作並保存的行政文書,其中對潭底蓆及三角藺依產量、價格、製造戶數及人力等有多筆記載。2昭和41929鶯歌庄樹林區藺蓆生產報告,製造潭底蓆的戶數已有130戶,其中獇子寮庄、三角埔庄、圳岸腳庄及潭底庄等是位於潭底埤周邊的農業聚落,而彭福庄是位於樹林車站附近的商業聚落也有製造藺蓆的記載,這與田野調查中在樹林老市場曾有草蓆工廠是吻合的。圖3是昭和51930鑑於藺草及藺蓆市場需求量日增,當時藺草每甲田的產值已高於水稻,又當地種植的藺草不敷需求,鶯歌庄役場提出十年獎勵方案,鼓勵農民將稻田改種藺草,獎勵面積50甲,每甲補助20元。到昭和131938藺草種植面積達34甲,製作潭底蓆戶數已達203戶,從1929年到1938年是潭底蓆的黃金10年。

1976年《樹林鎮志》記載,民國53年(1964)三角藺種植面積只有0.5公頃。從田調得知,1960年代以手工編織的潭底草蓆已無法與南部機械生產的草蓆競爭,農村勞動力移轉到工廠工作,潭底蓆產業走向沒落。

2004年陳附聖研究記載日治時期臺灣北部藺草發展,在臺北州街庄主要生產藺蓆、草鞋的地區為芝蘭一、二堡(今北投地區),沒有收錄潭底蓆的資訊,可能是樹林地區的資料缺乏所致。在陳附聖同一研究中引用苑裡鎮志記載『苑裡鎮有四家小型編蓆工廠,每家有竹木機十餘架,每人操作一架,四家工廠每天生產一百多張… . 。』從每人操作一架來推測,此時苑裡草蓆編織機已使用由一人操作的半自動化機台。

2 日本昭和時期樹林地區潭底蓆生產紀錄。資料來源:「臺北州檔案 82-0100,新北市立圖書館藏

3 藺草栽培獎勵。鶯歌庄役場提出10年獎勵方案,鼓勵農民將稻田改種藺草。資料來源:「臺北州檔案 36-0031,新北市立圖書館藏)

本節最後探討草蓆編織工藝的沿革,在農業時代曾經有廣大需求的草蓆,在探討其沿革時除了編織工藝外,還包括黃麻與藺草兩種材料一併探討。黃麻,依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全一册》記載,臺灣的黃麻栽培始於康熙201681)前後,由福建漳州府游念四自詔安縣移居雲林大埤頭時,將黃麻種子帶來臺灣首先種植。藺草,「三角藺(Cyperus tegetiformis Roxburgh)又名芏苡,七島藺、琉球藺、及豐復藺;俗稱鹹草、鹹水草,亦稱海草;為多年生宿根性莎草。本省三角藺可能由福建引進,以往與大甲藺混淆,至1916年始分別統計。……主要用途為編織草蓆,草履、草笠、草袋或崇拜用脆墊,亦可用作捆縳用之繩索。」不過陳附聖在高雄岡山地區的訪查則有從廣東傳入的說法。草蓆編織機的探討在網路上可搜尋到中國浙江、福建、廣東等許多地方仍可看到藺草蓆編織工藝,並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存,像是浙江寧波古林草蓆、福建三明貢川草蓆、廣東梅州留隍草蓆等地區多具代表性。從這些地區的草蓆編織工藝所用的材料及器具來看,臺灣草蓆編織極可能是由中國福建、廣東傳入,那麼潭底蓆是如何傳入新北市樹林地區?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記載,清代樹林地區的移民主要來自福建泉州府同安、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及漳州府南靖、平和、龍溪、永定、詔安等縣不同祖籍;潭底地區因為潭底埤而得名,屬地勢低窪的沼澤地,適合藺草生長,加上潭底草蓆編織機與中國保存草蓆編織機從蓆規、蓆扣等主要器具來看完全相同。綜合以上的因素認為潭底蓆應該是先民在清代移墾臺灣時傳入。不過,在陳附聖的研究中引用蔣毓英編《臺灣府志》記載『彌陀港婦女何氏最早製作織機並研究製蓆法。……清末彌陀港莊及附近莊社農家從事編織者,約三百戶,織蓆者多為農村婦女,織好之蓆或由草販購買販賣,或由農家壯丁沿著村街叫賣。』至於記載中何氏製作的機器及製蓆法與潭底蓆編織工藝是否相同並無相關記載。

 

三、編織器具介紹

傳統手工編織的草蓆在農業社會是許多家庭必備用品,由於需求量大,因此必須依賴有效能的器具才能達到快速生產,以平民化的價格普及市場。潭底蓆編織大多由操持家務的婦女2人合力操作,分為正手、副手,合稱做「一對手(tsi̍t-tuì-tshiú)」,一天可編織完成兩件草蓆。由於器具名稱均由耆老以臺語口述而得,在文字表現上多所揣摩,並以臺羅拼音加註在漢字後,作為後續研究參考,潭底蓆編織器具介紹如下(圖4):

 (一)蓆規tshio̍h-kui),是整組編織機台的總稱,由四大件及四小件構成,四大件為兩根柱腳及上、下橫樑,四小件為楔形塊及墊塊各兩塊;上橫樑可往上調整高度,因此可編織特殊長度的草蓆。整組尺寸約200公分長、190公分高、60公分寬。

(二)蓆扣tshio̍h- khàu,可說是最重要的器具,如密碼般的槽孔排列方式決定草蓆的樣式。其材質由硬度較高且不易變形的木材製成,例如紅木、花梨木等。其尺寸約8公分寬、3公分厚,長度則因不同草蓆規格而有不同長度;蓆扣槽孔構造為(圖5),蓆扣槽孔間的間距沒有一定規則,槽孔總數為偶數。由正手操作。

(三)蓆擔tshio̍h-tann,材質為半圓形木棒或是半邊竹子製成,黃麻線就固定在蓆擔上。

(四)蓆拔仔tshio̍h-pue̍h-á,是將藺草穿過黃麻線的縫隙間來進行編織的竹片,竹片的長度要比草蓆寬度長一些,竹片前端削成尖形,由副手操作。

(五)蓆擘仔tshio̍h- peh -á),由鐵片與竹片組合成的,是藺草剖開的工具。

(六)麻刀(muâ-to),由鐵片與木塊組合成的,用來將黃麻皮上的肉刮掉,留下纖維曬乾成為黃麻絲。

(七)紡綆車仔(pháng-kng-tshia-á),將黃麻絲紡成黃麻線的器具。


4  潭底蓆編織機各項器具名稱;蓆規是整組編織機臺的總稱。(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繪製)

5  蓆扣槽孔構造圖。槽孔構造為兩側45度的斜槽連通與槽同寬的孔。蓆扣槽孔總數為偶數,不同的蓆扣其槽孔的間距不一定相同。(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四、潭底蓆編織工藝

編織潭底草蓆不僅是當地家庭副業,且已有專門生產草蓆的工廠,從原料到成品之間已有一些分工,像是有專門種植藺草或黃麻的農夫,並在收成後加工成半成品出售。藺草的半成品用途很廣泛,在塑膠繩還不普及的年代,藺草被廣泛運用在民生物資的包裝捆綁上,像是綁粽子、綁魚到綁金紙等;黃麻的用途也很多,可編成繩子、織成麻布袋,還可製成衣服。藺草與黃麻這兩種纖維作物從田裡收成到加工成半成品的工序,是傳承潭底蓆工藝必須學習的技能,潭底蓆工藝包括藺草工序、黃麻工序及草蓆編織工序等三大部份,並將編織器具蓆扣的類別與規格加以分類,在下列工序操作過程如果須特別提醒的地方,會以「注意事項」來加以說明。

 

(一)藺草工序

編織潭底草蓆所用的藺草,在傳承初期是向苗栗苑裡藺草農購買的大甲藺,但是在編織過程發現不耐蓆扣扣壓的衝擊力道,常有斷裂的情形,因此依照文獻記載到高雄岡山買三角藺回來織草蓆,編織過程中三角藺展現強韌的特性,在蓆扣扣壓下沒有斷裂。藺草在耆老口中稱為「蓆草(tshio̍h-tsháu)」,圖6是三角藺的外形名稱,栽種與收割方式類似水稻一般,但藺草收割時鐮刀要貼著地面整把割下,以下是收割後的工序(圖7

1、落蓆草(lak- tshio̍h-tsháu),其動作是將剛收割的藺草在預定要取用長度的位置,以雙手抓起整把藺草將較短的藺草抖落,留下較長的藺草。

2、破蓆草(phuà- tshio̍h-tsháu),用蓆擘仔把每一根藺草剖開,工作熟練者往往以一隻手抓起23根藺草的草跤,另一隻手握蓆擘仔同時穿過23根藺草草跤一次剖開,待剖到一定數量後帶到空曠處曝曬。

3、曝蓆草(pha̍k- tshio̍h-tsháu),就是曬藺草,原則上當天收割的藺草要當天剖開及曝曬,如果收割後未剖開、曝曬而放置隔夜,藺草容易變黃而成為劣質品。在大太陽下曝曬需要三天的時間,要知道是否曬乾了,可以從「草跤」上的「草褲」是否容易脫落來判斷,草跤是藺草最粗的部份,草跤曬乾收縮後草褲就會脫落。曝曬後的藺草散發一股宜人的草香。

6 三角藺外形名稱,上方名稱是民間俗稱;下方名稱是學術用詞,參考鄭武燦《臺灣植物圖鑑(下冊)》(臺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2000),頁16402020.03,筆者攝)

7 藺草工序三個步驟:1. 落蓆草、2. 破蓆草、3. 曝蓆草。藺草曝曬須3天,左下圖是第1天曝曬,右下圖是第3天曝曬,由於剩下草跤還沒曬乾,因此以扇形展開方式把草跤曬乾,草跤曬乾後草褲就容易脫落。2013夏,筆者攝)

(二)黃麻工序

黃麻在耆老口述中稱為「幼麻(iù-bâ)」或「苦麻(khóo-bâ)」。黃麻收成的時機是植株開始出現花苞時,此時黃麻纖維已夠強韌且外皮未木質化,較容易取得黃麻纖維。收成時要整株連根一起拔起加工成黃麻絲再紡成黃麻線作為草蓆的經線用,圖8是黃麻工序說明如下:

1剝皮pak-phuê),一手握住整株黃麻的重心,另一手將黃麻從中段位置折斷,把外皮與內桿剝開,將外皮往根部剝下。

2、剾皮(khau-phuê),「麻刀」將外皮上的肉刮掉留下纖維。

3、曝焦(pha̍k-ta),將黃麻纖維在太陽下曝曬一天即可。

4剝絲pak-si),將黃麻纖維剝成較細的黃麻絲,之後繞成直徑約20公分的環狀後收藏,等待下一工序。長度大於20公分以上的纖維多可使用,但不可剝太細。

5、紡綆(pháng-kng),使用紡綆車仔把一段一段長短不一的黃麻絲紡成黃麻線,這須要一些練習才能抓到要領,因此將此工序的細節分解成以下3個步驟:

5-1、一開始選較長的兩條黃麻絲當作紡綆的線頭,絲的一頭綁在紡綆車仔的轉盤上,接著右手伸長輕握黃麻絲,並以右手手腕作順時鐘繞圓圈來帶動紡綆車仔的轉盤旋轉,如此兩條黃麻絲開始扭成一股,右手腕持續繞圈並慢慢縮回靠近身體時暫停繞圈的動作,此時從右手掌到轉盤間的兩條黃麻絲已扭成一股黃麻線。

5-2、將右手伸直舉高在轉盤上,以左手順時鐘撥動轉盤旋轉,同時讓右手的黃麻線捲進轉盤上,接著重複步驟5-1

5-3、當右手兩條黃麻絲其中之一剩下1015公分長時,用左手拿起一條黃麻絲搭接到右手,接著右手大姆指輕捏住黃麻絲在食指與中指間,右手姆指由右往左搓捻使搭接處絞在一起,同時重複步驟5-15-2(圖9)。

注意事項,較短的黃麻絲的使用,可在操作中搭接在較細的線段,補充該段纖維量,確保黃麻線的品質。右手繞圓圈帶動轉盤旋轉的速度不宜太快,太快會使黃麻線糾結,反而影響品質。等到「紡綆車仔」上的黃麻線到達一定量時,再將轉盤上的黃麻線以手工纏繞成線球。如此黃麻從田裡收成到半成品的黃麻線就完成,等待編織草蓆。

8 黃麻工序四步驟:1.剝皮、2.剾皮、3.曝焦、4.剝絲。(20132014年夏,筆者攝)

9 黃麻工序5紡綆細節分解圖。5-1紡綆時以右手腕繞圈帶動轉盤旋轉。5-2以左手撥動轉盤將紡好的黃麻線收進轉盤上。5-3黃麻絲搭接,右手大姆指由右向左搓捻搭接的黃麻絲,同時右手腕繞圈持續帶動轉盤旋轉。(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繪製)

(三)草蓆編織工序

介紹完黃麻與藺草如何加工成半成品後,接著就是運用這兩種纖維來編織潭底蓆,共有11步驟,步驟1至步驟4是編織前準備工作,步驟5至步驟11是編織動作,介紹如下:

1、器具架設,準備兩條細繩將蓆扣及蓆擔懸掛在蓆規上,蓆扣最左側的孔朝上,再將墊塊置於蓆規下橫樑下方,楔形塊置於下橫樑上方。

2、穿綆仔(tshng-kng-á),用黃麻線穿過蓆扣的槽孔,並繞過上、下橫樑,線頭固定在蓆擔上。每一條黃麻線串聯相鄰的兩個槽與孔,為避免配對錯誤,應由蓆扣兩端的槽孔開始穿線。細部圖說如(圖10)。穿綆完成時,把壓在下橫樑下的兩塊墊塊取下,並將楔形塊敲入柱腳中,使下橫樑向下繃緊黃麻線,再來動手調整每條黃麻線的間隔與蓆扣槽孔一致。注意事項,穿綆仔時檢查測試每一條黃麻線的品質,用雙手施予拉力測試黃麻線,容易被拉斷的地方是因為太細,這一小段黃麻線就不要用,勉強用了,在編織操作時黃麻線很可能會斷裂,造成更大的麻煩,改善的方法要從紡綆的過程注意黃麻線的品質做起;還有蓆扣兩側用兩股黃麻線可增加草蓆的耐用性。

3、藺草沾濕,開始編織前10分鐘取適量藺草沾水潤濕,使原本乾燥的藺草吸水變柔軟才不會在編織時脆裂,沾濕的藺草分成兩把,並將其中一把藺草調轉方向,如此一把是草跤在前,另一把是草尾在前,兩把藺草同時擺在副手操作的位置,編織時兩把藺草輪流使用。

4、將懸掛蓆扣、蓆擔的繩子移開,蓆扣暫時放在蓆擔上。

10 器具架設與穿綆仔動作。a架設完成。b穿綆仔完成。ce由最外側開始穿線,一條黃麻線貫穿一個孔及一個槽,線繞過上、下橫樑,最後固定在蓆擔下。(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繪製)

經過以上4個步驟準備工作完成,開始進行下列編織動作,過程中視線要時常巡視未織的藺草及剛織好的草蓆外觀,看是否有斷裂、污點或蟲蛀孔等瑕疵,看到馬上將該藺草抽掉,對提升草蓆品質有很大的幫助。以下步驟511是由正手、副手合力編織。 

5、蓆扣操作,正手雙手握住蓆扣握把,將蓆扣水平向上提高約1015公分,接著向上推握把使蓆扣翻轉呈45度。

6穿送藺草,副手取草尾在前的這把藺草中的一根藺草,將草尾在蓆拔仔前端纏繞12圈成活結(圖11,並用雙手手指在蓆拔仔背面輕拉藺草呈微繃緊狀態,使前端的活結不會鬆開,就這樣雙手合作用蓆拔仔帶著藺草往蓆扣下方的黃麻線縫隙穿過,到蓆扣另一頭停止,此時將繃緊的藺草放鬆,前端活結自然鬆開,將蓆拔仔往回抽出,完成穿送藺草(圖12)。注意事項,蓆拔仔在穿送藺草時,前端要頂著蓆扣底面走,因為這裡的空隙最大,也比較不會刮到黃麻線;副手穿送藺草時,拿到太細的藺草可同時用兩根藺草。

11 蓆拔仔前端外形及藺草纏繞的方式。(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繪製)

7、扣壓打結,正手將蓆扣轉正,接著雙手放鬆讓蓆扣藉由本身的重量向下落下時施予一些力量往下扣壓下方的藺草,再將蓆扣水平向上提高約1015公分後,向下壓握把使蓆扣往反方向翻轉45度,以右手握住握把維持蓆扣的位置及角度,等副手將下一根藺草送進來的同時,正手伸出左手以姆指及食指在最左邊兩條黃麻線間將藺草草尾纏繞打結。注意事項,操作蓆扣轉動及上下扣壓時避免磨損黃麻線,以免造成黃麻線斷裂;蓆扣向下扣壓的力道影響草蓆的品質,扣壓太輕則草蓆不密實(太瘦),扣壓太重則蓆面會有輕微捲曲不平整(太肥);而每根藺草記得在草尾處打一個結,並注意打結方向是否正確(圖13)。

8、穿送藺草,副手接著取草跤在前的這把藺草中的一根藺草,將草跤纏繞在蓆拔仔前端,並重複步驟6

9、重複步驟7,不過輪到右邊的草尾打結。 

一再重複步驟59,隨著藺草一根根穿進來,織好的潭底蓆也逐漸增高,操作蓆扣的空間變小,這時必須停下來調整蓆擔的位置。

12  穿送藺草要領,正手向上推或向下壓握把,使蓆扣轉45度,此時因黃麻線錯位而出現縫隙。副手穿送藺草時,以左手作為支撐,右手推送蓆拔仔,蓆拔仔的前端貼著蓆扣下方推進。(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繪製)


10、調整蓆擔,先鬆開柱腳上的楔形塊,使下橫樑與黃麻線鬆開,接著將蓆擔往下推,讓蓆擔繞到下橫樑的另一側,如此已織好的草蓆下降到適合操作的高度,再將楔形塊敲入柱腳中,使下橫樑向下繃緊黃麻線,也要記得動手調整每條黃麻線的間隔與蓆扣槽孔一致。 

重複步驟510,直到織完預定的草蓆長度,這樣編織工作暫告一段落。 

11、編織完成,鬆開柱腳上的楔形塊,用剪刀將蓆擔上的黃麻線剪斷,將織好的潭底蓆從編織機取下,把黃麻線整理收編固定好,再把草蓆兩側因打結而呈現不整齊的以剪刀修剪,保留與最外側黃麻線約1.5公分的距離即可,如此一件潭底蓆才算完成。剛織好的草蓆還有一些水份,只要在太陽下曬30分鐘即可收藏起來。

13  藺草打結示意圖。上圖正手左手向上推握把,使蓆扣轉45度,黃麻線間出現縫隙;同時右手進行打結動作。副手同時送進下一根藺草。每根藺草只在草尾處打一個結。(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繪製)

14  蓆扣的類別分為單線與雙線。蓆扣的槽孔排列方式分為一槽一孔稱為單,兩槽兩孔稱為雙線。圖中下方兩支蓆扣同屬雙線類別,但是槽孔間距明顯不同。(2015.08.19筆者攝於臺南市北門區烏腳病紀念館草蓆工廠)


(四)臺灣草蓆的類別與規格

草蓆的類別以其面紋來分類,面紋的類別受到蓆扣槽孔排列方式的限制,分為單線」及「雙線」兩種,在槽孔排列方式為一槽一孔的稱為單線」,兩槽兩孔的稱為「雙線」(圖14。在潭底及臺南後壁菁寮墨林文物館的蓆扣是屬雙線類,在高雄彌陀的蓆扣是屬單線類,而臺南北門烏腳病紀念館草蓆工廠有數十支蓆扣,單線、雙線均有。由單線蓆扣編織成的草蓆主要供應給榻榻米業者使用,雙線蓆扣編織成的草蓆則是民眾在市場最常見到的。草蓆的規格是以其寬度來分類,草蓆寬度又是由蓆扣上最外側兩個槽孔的距離來決定。從幾個不同地區的訪查都有相同的用語,就是以「桱(kènn)」來作為草蓆的規格,分為6桱、8桱、10桱、12桱及14桱等五種規格,6桱、8桱供單人床用,10桱以上供雙人床用;草蓆的長度以6尺長(約180公分)為主,也可接受特殊長度的訂製。另外,大規格的蓆扣可相容小規格的蓆扣,例如使用14桱的蓆扣可織6尺寬的草蓆,也可織10桱、12桱等的草蓆,這種相容性在單線蓆扣是沒問題,但是在雙線蓆扣要向下相容,在槽孔排列上有特殊的安排。由於蓆扣是草蓆編織重要器具,在傳承期間記錄到蓆扣規格及保存者整理如表2

2 臺灣草蓆編織器具蓆扣規格及保存者一覽表

說明:烏腳病紀念館同時保存單線及雙線6桱的蓆扣,但織成草蓆寬度相差7cm,可見」非定值,可視為變動的係數,規格越大,桱的係數越小。(資料來源:本研究調查整理)


五、潭底蓆諺語

潭底庄是樹林地區漢人開墾最早的聚落之一,樹林鄉紳黃純青在擔任樹林區長時所編纂的樹林區誌中記載一處名勝地潭底陂,而張福壽1938年編修《樹林鄉土誌》在潭底池一節中引述這段記載,因此百年後我們方能一窺潭底陂的風光,其記述如下: 

潭底山麓。有蔆塘焉。俗稱潭底陂。廣三百九十畝有奇。水深六七尺。下積淤泥二三尺。塘淺處種藺及茭白。深處生蔆芡。葉披水面。小者如錢。大者如傘。萍雜其中。隨風飄動。游魚戲於水下。水鳥鳴於上。每當夕陽西下。漁人乘桴發荀。山色與潭光相映。風景絕佳。為台北市近郊有名之游獵地也。 

欣賞了如詩畫般的潭底陂風光,張福壽接著記載: 

然而一至雨季,自背後山地流入之雨水一時驟增,經常氾濫成災,每年農作物受到嚴重的損害,農民不堪其苦... . 

原來,在美麗景色下隱藏著先民艱辛的拓墾故事,除了水患,在潭底埤周邊要討生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於土質軟爛,在爛泥及腰的沼澤地種植,無法使用牛隻耕田,只能用人力來做,農民舖設竹竿在田上做為腳踏才可勉強行走,由於耕作不易加上常有水患,先民選擇種植適合沼澤地生長的藺草,並編織草蓆販賣,成為家庭重要收入。 

如今,潭底埤已變成樹林工業區,潭底地區也不再淹水了,但耆老留傳下來的諺語巧妙地記錄下先民生活點滴: 

查某囝孫毋通嫁潭底庄(tsa-bóo kiánn-sun m̄-thang kè thâm-té-tsng

日時織蓆(ji̍t--sî tsit-tshio̍h

暝時紡綆(--sî pháng-kng

燃稻草潑粗糠(hiânn tiū-tsháu phuah tshoo-khng

泪屎每日吞(ba̍k-sái muí-ji̍t thun 

這諺語在勸告家中有女兒、孫女的人,不要把她嫁到潭底庄,這裡白天要織草蓆,晚上還要紡黃麻線,日子過得十分辛苦,每當用稻草加稻殼來生火時,總是引起很大的煙,被嗆到眼淚直流,其中隱喻生活中滿腹的辛酸淚只能往肚子裡吞。 

在田調時拜訪過幾位從小就住在潭底庄崁仔頭的阿嬤,她們是在附近的村落出生,不久就被送來崁仔頭當童養媳,她們自從懂事就開始跟著婆婆一起織草蓆,潭底蓆工藝保存者賴阿玉女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織蓆者,因此《樹林鎮志》記載「潭底查某賢gâu織蓆」,可以想像潭底庄女性織草蓆的工夫,潭底蓆就這樣成為聞名北臺灣的地方特產。編織潭底蓆的婦女一天要完成兩件草蓆,通常家中的壯丁下田工作後,在家中的女性整理好家務,就要趕緊織草蓆,這中間還要準備點心、茶水送給在田裡工作的人,也要準備中午的飯菜,第一件草蓆在中午午飯之前完成,下午還得趕織一件;到了晚上是準備材料的時間,最費工的就是黃麻的加工,從剝絲到紡綆只有兩道工序,卻是最花時間的工作,依據傳承的經驗估算過,編織一件草蓆所用的黃麻線,剝絲至少要4小時,紡綆更要花10小時才行,這與熟練度有關,但這兩個工序確實花掉不少時間,要提早準備材料,這麼繁重的工作如果也是女性來做,當然會做不來,這時,白天在田裡工作的壯丁,或是去放牛的小男孩都回家吃晚飯,在晚飯後這些壯丁就分擔剝絲、紡綆的工作,因此有位80多歲的阿公說,他小時候最討厭織草蓆,因為晚上的時間多要做剝絲、紡綆的事,阿公的童年就在如此慘淡歲月中渡過。

 

六、結語

張福壽在《樹林鄉土誌》〈樹林的現勢與未來〉章節裡記載,對於當地特產潭底蓆產業在面對環境變遷及民眾生活水準提升時,提出從編織方式的改變到原料的改良、進而增加產品價值及開創新客源等構想,期望潭底蓆不致於失傳。然而隨著產業走向機械化,手工編織的草蓆終究失去市場競爭力而被淘汰,在失傳50年後,這項工藝能藉由耆老肢體記憶讓草蓆編織工藝再次展示出來,滿足了田野調查初期,對於先民如何從兩種纖維作物編織成日常用草蓆的好奇心。最後感謝海明寺住持明光法師促成傳承工作順利完成,感謝賴阿玉女士毫無保留地傳授失傳的工藝,使我們得以認識這項傳承數百年的手工藝,為臺灣傳統編織工藝留下美好回憶。

 

附錄、臺灣草蓆傳承大事記2012~2015

自從201212月開始到201512月止共3年期間,從潭底蓆訪查、傳習、推廣、提報無形文化資產到全臺各地探訪臺灣草蓆的景況等等,對於草蓆編織工藝有更廣泛的認識,本節以大事記來記錄曾經協助傳承工作的人物與事件。

 

201212                         開始潭底蓆田野調查,簡沈送女士有意願傳授失傳的工藝。

20131-3                尋找材料及器具。

201326                   拜訪臺南後壁菁寮墨林文物館洪柳絹女士,量測文物館收藏的草蓆編織機尺寸作為仿製參考。

2013212                 潭底蓆編織機3D繪圖完成。

201332                   參訪臺中南屯麻芛文化館,尋找黃麻。

2013325                 拜訪高雄市田寮區崇德社區發展協會,感謝熱心的丁素貞、梁舒婷母女提供黃麻種子作為種植取麻用。

2013328                 在潭底崁仔頭向賴江雲嬌女士借田種植黃麻。

201356                   潭底蓆編織機由鹿港木作師王進豐先生協助製作完成。

2013519                 在海明寺住持明光法師支持下,邀請賴阿玉、簡沈送、劉坤、林正光、賴江雲嬌等耆老,還有里長、民代及公所主秘,由樹林社區大學協辦,在保安市民活動中心舉辦「潭底蓆傳統工藝傳承暨研習說明會」。

2013531                 向苑裡林春茂藺草農購入第一批大甲藺,由賴阿玉女士開始傳授藺草加工工序。

201363           蓆扣製作完成。

2013616         製作第一代小型編織機作為正式編織前的練習機台。

2013618         編織完成第一件小型復古草蓆。

2013619         苑裡陳小池藺草農購入第二批大甲藺,持續材料準備。

2013715         桃園施維民農夫種植的黃麻收成。

2013726                 賴阿玉女士用施維民農夫的黃麻開始黃麻工序操作教學。

2013811         崁仔頭黃麻開始收成,賴阿玉女士傳授黃麻工序。

2013823         第二代小型編織機完成,用於推廣體驗活動。

2013910         向新北市文化局提報「潭底蓆編織」傳統工藝類審查。

201398                   草蓆編織機移到賴阿玉女士家後院,開始傳授編織工藝。

2013927                 第一件復古潭底蓆編織完成。

20131112       拜訪高雄岡山藺草農黃益先生,看到其收藏的草盒,並向其購買三角藺一批。

20131112       拜訪高雄彌陀中正路吳家古厝尋見兩支蓆扣;訪問80多歲蘇女士,了解其家族經營草蓆工廠,經歷過製蓆業從手工、半自動到全自動機械化生產的完整過程。

 

20131125       參觀屏東科技大學農業機具陳列館,特別是彌陀鄉民蔡金駿先生在1988年捐贈的草蓆編織機,另外還有繞線器。

2014225                 在樹林社區大學推廣潭底蓆,以三角藺完成第二件復古潭底蓆。

201448                   新北市文化局初勘賴阿玉女士「潭底蓆編織」傳統藝術登錄提報案。

2014426         以小型編織機參加新北市考古生活節,供民眾體驗傳統手工草蓆編織。

2014430         在新北市樹林區柑園地區向林女士借田播種黃麻。

2014514         新北市文化局審議委員到潭底審查賴阿玉女士「潭底蓆編織」傳統藝術登錄提報案

2014519         拜訪嘉義溪口溪北地區經營圓藺蓆的陳先生(阿發仔)。

2014520         再次拜訪高雄岡山藺草農黃益先生,向其購買第二批三角藺。

2014521         完成第三代小型編織機,參加新莊西盛393聚落藝術行動展示及體驗活動。

2014727         完成中型編織機製作,作為推廣用。

2014729         新北市文化局通知賴阿玉女士「潭底蓆編織」傳統藝術登錄審查結果為列冊追蹤,發文字號:北府文資字第10313471021號。

201488           柑園黃麻開始收成。

2015112         拜訪全臺唯一草蓆工廠--臺南西港茂興製蓆廠莊振章先生。

201571           樹林國小環境教育主講潭底蓆文化同時邀請賴阿玉女士親自展示紡綆技藝。

2015817         完成臺南北門烏腳病紀念館草蓆編織機3D設計圖。

20151219       到臺南北門烏腳病紀念館與茂興製蓆廠莊振章先生一起架設展示用草蓆編織機。



更多樹林的歷史在

穿越樹林

https://shulinhistory.blogspot.com/2020/1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