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新北市樹林區四大歷史陳蹟探查--茶山隧道


本文刊載於《臺北文獻》季刊第218期、2021年1225




一、前言

        新北市樹林區的歷史文化並不如鄰近的新莊、鶯歌、三峽等城鎮有其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就連樹林當地人也常有不知如何向外地的朋友介紹樹林,不過讀者到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網站搜尋,樹林區竟然有12處文化資產, 有些文化資產連當地人多不知道在哪裡?這有賴新北市文化局持續給予地方文化資產保存與推廣上的支持。本文自2012年至今歷時9年探查日治時期興建的4項建築,如今已大多在地下,分別是茶山隧道、治水亭、狗蹄山陣地及石灰坑礦產運輸路線等。茶山隧道是日本領臺後改建臺北到新竹鐵道時的第一個隧道,治水亭則因整治潭底水患有成由海山郡守建亭為之紀念,狗蹄山陣地是日本因應二戰所興建的防禦工事,石灰坑礦產運輸路線是包含石灰礦與煤礦兩種礦物的運輸路線。這4項建設除了狗蹄山陣地屬軍事設施,其他3項多與民生息息相關,治水亭在文獻中更以古蹟記之,卻因地方政府著重經濟建設而任其荒蕪,甚至被埋於地下,雖經多年田野調查仍無法得知其確切位置,近年從政府開放圖資及文獻數位典藏中找到佐證,讓這4項建築的歷史及位置得以確定,期盼經本文披露讓此4項地下寶藏能得到重視。本研究地圖繪製以中央研究院 WMTS 服務〈1948年美軍航照影像〉、〈等高線圖(2003-2005)〉、〈1976年臺北縣樹林鎮地形圖〉以及新北市20mDEM網格數值地形模型資料等為底圖,加上一些現代的道路繪製,並附上地號以利讀者閱讀。


二、四大歷史陳蹟

本文探查4項日治時期建築,分別是超過400公尺長的鐵道遺址茶山隧道,數公里長的礦業遺址石灰坑礦產路線,數十公尺長的軍事設施狗蹄山陣地,因整治數百甲水患有成而設立治水亭,每一項都是地方重大建設,一一介紹如下(圖1

 

茶山隧道

茶山隧道建設完成至今已120年,但僅使用25年就遭廢棄,之後成為軍方儲存油料的隧道更增添其神秘性,當地民眾僅有少數人目睹這個隧道口;在距今25年前因道路交通建設將其隧道口封死並埋在公路下,也因此逐漸從民眾的記憶中消失。現在從樹林往返鶯歌除了搭乘火車也可走市道114號道路,在過了山佳車站往鶯歌方向有一段鐵、公路並行的筆直路段,道路旁的山坡有幾處以地錨固定的擋土牆,這裡正是龜崙山脈東南邊緣,在樹林垃圾焚化廠到鶯歌阿南坑之間的路基又特別地高,這段公路下正躺著已有120年歷史的茶山隧道,讓我們來看這120年間茶山隧道經歷了哪些事情。

故事從日本時代初期說起,臺灣總督府決定放棄原本清代建築從臺北、淡水橋、海山口、打類坑、龜崙嶺到桃仔園的鐵道路線,改以臺北、艋舺、枋橋、樹林街、鶯歌石到桃仔園的新路線取代,那時龜崙山脈東南邊緣緊鄰水量豐沛的大嵙崁溪,山體在此被溪水削出了一大片峭壁,實無空間供興築單線鐵路的路基,特別在風爐坑(樹林焚化廠)到阿南坑這段的山勢更為突出,要在此興建鐵路只能以挖掘山洞的方式進行,這就是臺北到桃仔園間唯一的鐵路隧道,由於位在龜崙山脈的茶山附近,因此稱為「茶山隧道」。

臺北到桃仔園新路線規劃時間從1899816日至1011日完成,茶山隧道原設計長度為1528465.73公尺);茶山一帶地質條件,晴天時土石堅硬,下雨時呈軟弱地質且有湧泉,是新線工程中稍感困難的一段,為克服軟弱地質的問題,隧道採用深入山體的S形加上山形坡(隧道中段高於兩側出口),可解決排水問題,因此,隧道由北往南在北洞口以16.7‰的上升坡度到中段水平後再以15.2‰的下降坡度到南洞口,如此也可避免山上土石沖入隧道內,至於茶山隧道通風採自然通風。隧道主要以紅磚襯砌,在隧道中間則以紅磚及石塊砌成。茶山隧道在19016月完工時的長度為1439438.61公尺,臺北到桃仔園新線在19018月竣工,原臺北到桃仔園的舊線在同年824日行駛後廢線,隔天825日新線通車(圖2


 新線經過25年運行後,因考量茶山隧道的使用年限,及大嵙崁溪的水量也逐年減少,再加上桃園大圳完工後使得大嵙崁溪中下游的水量減少更為明顯,反而有利於山子腳到鶯歌石間鐵路改良工事進行,因而有廢棄茶山隧道的改良工程。1925525日改良工程正式開始,此改良長度共計1569公尺,仍為單線鐵路,到19261月中旬完工,2月底正式啟用,此時茶山隧道從鐵路縱貫線廢除,但隧道裡的軌道並未拆除而是由北口連接上改良線成為一條鐵路支線來供日軍儲存軍用物資的隧道,北口就位於今日樹林焚化廠入口南側附近,石灰坑在地人稱此隧道口為「磅空口(pōng-khang-kháu)」。山子腳到鶯歌間的鐵路在1929年才完成雙線鐵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481日臺灣全島進入作戰狀態,101日開始臺灣各地遭盟軍飛機猛烈轟炸,據當時家住石灰坑山上的民眾口述,小時候曾目睹盟軍戰鬥機以機槍掃射行經此段鐵道的火車並造成機車頭損毀。



1945815日日本宣佈投降,國民政府在10月來臺進行接收,到了12月底接收工作來到「臺灣陸軍貨物廠三峽連絡所」管理的19處庫房及堆積所,其中包括位於鶯歌街(今樹林區與鶯歌區)的有兩處,分別是山子腳國民學校(今山佳國小)、茶山隧道原誤植為山子腳隧道194614日由國民政府軍107321團第6連負責接收,山子腳國民學校的物資由林興旺及國民政府軍接收,而儲藏在茶山隧道的軍品由國民政府軍接收,在這兩處接收資料上並未載明細部的數據,但從三峽連絡所管理的19處庫房及堆積所接收的糧秣、被服、軍品等其總重量超過1700噸。

茶山隧道在1926年廢棄而轉為日本軍方接管做為存放軍用物資的山洞;山佳、鶯歌間道路是在1933年才完成,當時是徵用民間勞力來施工,道路隨著山丘及山谷的地勢修築寬5公尺的臺北州道,此道路位於茶山隧道上方,往來於州道上的民眾無法看見隧道口,就這樣茶山隧道在民眾記憶中消失了一甲子的時光。1995年臺北縣政府在茶山隧道北口的風爐坑興建完成樹林垃圾焚化廠,而隧道北口因此被埋在道路下,其洞口位置在現今鐵路46K+2446.24公里處的鐵路號誌站後方的道路底下。而樹林風爐坑到鶯歌牛灶坑間道路屬114號道路的一段,在19993月此段道路以高架方式開始進行拓寬工程,到20024月完工,茶山隧道南口在阿南坑口處已被大片混凝土牆封死。在201711月探勘阿南坑口時,在阿南坑溪口南側仍有一座石砌橋墩,應該是1901修築新線鐵路所興建的橋墩(圖4。至於S形的茶山隧道其精確位置在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圖資服務雲的地籍資料中,由阿南坑段阿南坑小段106-239筆地號可清楚看出其位置。202010月探勘時,在鐵路46K+24處的號誌站旁找到一間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應是守衛隧道的崗哨,崗哨旁有一外觀為洗石子的方形矮柱及水泥階梯(圖3

建築至今已120年的茶山隧道除原本挖掘在山裡的隧道主體結構,其南北出口均遭封閉,在北口處則有一間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兩層樓建築,在南口的阿南坑南側仍保存完整的石砌鐵路橋墩,文獻記載隧道採自然通風方式,然而山形坡隧道要如何自然通風?在地理資訊系統數化隧道過程,注意到在隧道中段東南方下坡方向約17公尺處有一邊長約2.3公尺正方形地號,其位置在阿南坑段阿南坑小段 66-10地號,極可能是隧道通風井的位置,是將來探勘茶山隧道的重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