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樹林的地方文化裡,聖蹟亭曾是文炳社祭祀倉頡、推廣文風的重要場域。百年之後,樹林國小透過復刻「惜字亭」,將這段文化重新帶回校園,並發展出一系列跨領域課程。這不僅是歷史建築的重現,也是一次教育與文化的對話,讓學生在體驗中延續傳統精神。
一、復刻與跨領域課程
2025年4月25日,新北市樹林國小啟用「樹林國小惜字亭」,並出版專書介紹復刻過程。這本書不僅記錄了營造的初心與歷程,更納入跨領域學習課程,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惜字文化。
書籍目錄內容十分完整,包括:
樹林聖蹟亭典故介紹
營造樹林國小惜字亭之初心與歷程
創作唸謠〈阮兜阮的惜字亭〉
惜字亭工程營造紀錄
六年級跨領域文化體驗課程
課程活動紀錄
學生著色、寫生比賽成果
惜字亭紀念碑文
繪本《樹林裡的秘密III~石馬愛上學》簡介
紀念品設計與說明
此外,學校網站也公開了完整影音資料,尤其推薦「樹林裡的秘密I、II、III」系列導讀。從書籍與影音內容可以看出,樹小惜字亭復刻的核心價值在於提倡「王作霖精神」,並進一步透過課程設計,將惜字文化轉化為學生的具體學習經驗。
特別的是,學校近期推出的「造紙課程」,讓學生能親手體驗造紙過程,進而理解文字與紙張的珍貴。這種從「惜字」到「造紙」的教學設計,不僅呼應傳統精神,更讓孩子在實作中深化對文字文化的敬重。
二、文炳社與聖蹟亭的歷史脈絡
回顧歷史,清代時期的文炳社祭祀倉頡,與地方社會有著密切連結。樹林聖蹟亭原本建於「土地公埔」,這塊地名源自於當時的土地公廟。今日潭底公園戶政事務所的位置,就是當年土地公廟與聖蹟亭並立的地方。
這座土地公廟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簡煉氏籌建聖蹟亭的一百多年前,張方大家族來樹林開墾時,因土地公廟而與保生大帝產生信仰連結,最終促成了濟安宮潭底大帝廟的建立。
然而,後來王世慶認為文炳社「因屬儒教故與濟安宮無關」,因此忽略了文炳社自清代、日治到民國的興衰故事。直到2008年《臺北縣歷史建築樹林聖蹟亭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訪談文炳社成員後裔時,才確認文炳社其實在1950年代便已退出樹林的舞台。
三、從王作霖精神到地方歷史
如今,樹小惜字亭所強調的「王作霖精神」,在校園教育中已展現出多面向的實踐,包括惜字、造紙與文風傳承。這些課程讓學生能親近傳統文化,不再停留於書本,而是透過活動與創作內化於日常。
然而,如果能進一步把惜字亭的教育內涵連結到地方歷史脈絡──例如文炳社的祭祀活動、土地公埔的地名來源,以及濟安宮的形成過程──那麼學生將不僅是體驗造紙或書寫,而能在學習中理解樹林地方文化的深層意義。
讓樹林國小惜字亭不只是一座校園建築,而是樹林子弟理解地方歷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