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股圳史料中的疑惑與誤解 ——從《淡水廳志》到「分」字解析


 

 解說牌與最初的疑惑

樹林是古代灌溉淡水河西岸平原重要的水源地,至今仍保留許多與水圳相關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十二股圳木棧道」。

在木棧道上,公所設立了一塊圖文並茂的解說牌,簡略介紹十二股圳的歷史,並引用自《淡水廳志》的記載。對多數初次接觸這條水圳歷史的人來說,這幾乎是第一個文獻來源。然而,這塊解說牌中除了有誤植,更有耐人尋味的記載,特別是那句——「其水自二甲九分擺接溪源至樹頭陂引入」。

工程的不可思議

若依照字面解讀,十二股圳在270年前由張方大家族開鑿時,水源竟取自鶯歌的二甲九(今鶯歌鳶山堰位置)。然而,這與當時潭底公館的直線距離將近十公里。

即使假設張家擁有雄厚資金與卓越工程技術,這段水路仍須克服許多困難:

  • 從山仔腳到二甲九將近七公里長的水道

  • 途經多條溪流

  • 必須開鑿穿越龜崙山東南側長達2.5公里的峭壁

即便工程真的完成,後續的維護成本也將高得驚人。這些問題,都是研究十二股圳歷史時不能忽視的。

研究與歧見

2023年〈新北市樹林區第一古圳「十二股圳」歷史探究〉發表時,已針對《淡水廳志》記載的「福安陂」部分做出清楚解析;但對「其水自二甲九分擺接溪源」則刻意保留。

近年來,樂於看到其他十二股圳的研究著作發表。然而,這些作品對於「其水自二甲九分擺接溪源至樹頭陂引入」的記載幾乎沒有質疑,甚至連「樹頭陂」的位置也被誤指到一個不可能的地方。

歷史研究方向各異本屬常態,但若為了凸顯差異而忽視文獻中值得質疑之處,反而容易誤導後人。

樹頭陂的真正位置

根據史料、現今地政資料及現地比對,我提出「樹頭陂」應位於今日山佳車站前方,由山佳街與中山路三段形成的長三角區域。這並非憑空假設,而是有據可查。

此外,新北市定古蹟「十二股圳取入口」位於昭和7年整修後保留下來的水門,就是清代張方大家族設立在此引入大嵙崁溪水。

「分」字的關鍵

最後,不得不揭開先前在〈新北市樹林區第一古圳「十二股圳」歷史探究〉中刻意保留的部分。這要套用一句台語「江湖一點訣,講破無價值」,但卻是破解疑惑的關鍵。

《淡水廳志》以140字記載福安陂,其中最容易被誤解的,就是「其水自二甲九分擺接溪源」這句中的「分」字。原文為何不使用「引」或「取」,而是「分」。

大嵙崁溪自古以來就是水量豐沛的大河,尤其在大溪以下的中游河段,因地形關係形成網狀流域。在二甲九庄以下,這種網狀分流更為明顯,但同時也因洪災而經常改道。

這裡的「分」,就是指「分流」。1904年的《臺灣堡圖》可為佐證:在鶯歌二甲九庄一帶,大嵙崁溪確實在此分流。若能接受「分」字的本意,便能與清代其他水圳的引水記載相互呼應,也化解了長久以來對這段史料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