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樹林區(13處)地名由來與演變

 

本文刊載於《臺北文獻》季刊第221期、2022年925

原文以13處舊地名來探討,而樹林的舊地名約近百個,因而逐一新增在後記中。


一、前言

  新北市樹林區自從1713「陳和議墾號」開墾以來,距今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由乾隆251760)記載的4個莊名,到現在新北市樹林區共有42個里,其間有許多小區域的地名因應地理因素、自然生態而命名,這些先民日常生活常用的地名,在清代僅少數記載在古文書中,到日治時期開始有精確的地圖及地名標記,1904年《臺灣堡圖》與1938年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對樹林區地名記載以大字名(大部落)及小字名(小部落)為主,對於先民常用的土名,則到了戰後才見於文獻,其中1966年王世慶纂修但未公開發行的《增修臺灣省通志稿》中記載多處土名,1976年《樹林鎮志》也有零散記載,另外有少數的土名則見於個人回憶錄及家族鬮書中,然而這些土名並無輔以地圖呈現,因此成了近幾年田野調查及耆老口述的收集重點。在2013年國史館出版《臺灣地名辭書》對於樹林區的地名(土名)有較完整的收錄,但其中對少數地名由來的解釋與本研究不同,因此藉由本文提出不同的解讀供讀者參考。由於樹林區對於山名、川名記載極少,而現在民眾耳熟能詳的山名、川名有些被誤植或誤解,這是本文要探討的主題之一。最後在附錄收集88處地名(土名)表列並加註經緯度座標、里別,就其中13處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含山名、川名)以文獻為依據加以探討地名的演變,加以QGIS軟體來數化地名繪製地圖,道路以數化臺灣通用電子地圖〉而得,加上1921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的部份地貌繪製而成,在附錄以QR Code連結到將地名座標轉換為Google Map的電子地圖,方便讀者用電腦或行動裝置查詢。期待本研究對樹林區地名的考證能保留地方記憶。


二、龜崙嶺的山川與溪谷名稱探討

龜崙嶺在地質學上稱為山子腳山塊,位於臺北盆地西南緣,介於新北市樹林區、鶯歌區以及桃園市龜山區之間,是一個四面被臺地及平地所環繞的獨立山區,其北部及西部與觀音山山麓延伸的林口礫石層臺地相連接,南部面對大漢溪,東部則急降到臺北盆地下,其分水嶺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9.5公里,寬約5公里,總面積達40平方公里,分水嶺的南北兩側有許多侵蝕很深溪谷,最高點為標高405公尺的龜崙山。山區中有一些個別山頭隨著早期先民開發而賦予山名,近來登山運動盛行,加上電子地圖廣泛使用,對於各山頭名稱的認識往往來自一些登山網站上的資訊;但另一方面隨著數位典藏資料庫日益豐富,對於文獻資料的獲取也較十多年前更加容易,以樹林區來探討會發現部份現在很普遍使用的地名,與當地民眾習慣用語是有所不同的,也與文獻上的記載的地名不同,這情況是本節要探討的,特別是山峰、溪谷與溪流的名稱。

 

大凍山

大凍山也稱大崠山、大同山,標高237公尺。日治時期張福壽編篡樹林鄉土誌,在凡例山岳一節記載,「龜崙山脈在西部呈南北走向,西通於山子腳之山地,北與新竹州桃園郡龜山庄之山脈相連。非高峯峻嶺,概屬平坦之高地,其中以獇子寮之尖凍山、陂內坑之龜崙山、大凍山等較為有名。」而樹林國小在日本時期的校歌裡有大崠山」一詞,到了戰後另一版本的校歌則出現大同山,由此可見,大凍山、大崠山、大同山都是指位於陂內坑標高237公尺的山頭,由於大同山是戰後才使用的名稱,如今成為民眾熟悉的山名,而原本的大凍山或山被誤植到405高地成為大棟山。



龜崙山

龜崙山也稱奇崙山、大棟山,是龜崙嶺的最高點,標高405公尺,因此也稱405高地。奇崙山這名稱最早出現在乾隆161751《泉州台灣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一份「典契字」中記載,「台灣府學胡思睿,有明買海山庄一所,年帶正供卅八石零,坐落北路淡水西保。東至擺接大溪,西至奇崙山,南至林英崁下,北至興直庄搭流溪為界」。在乾隆211756一份「淡水大租原委」記載「思睿立契卻寫東至擺接大溪,西至奇崙山腳,南至林俊英莰下,北至塔流溪,內作七股,絕買五股,價典二股,殊大不合」。龜崙山這名稱則出現在乾隆361771一份桃澗堡新路坑庄的支分契記載,「西至坡塘面上龜崙山頂分水為界」;道光6年(1826)海山保龜崙山庄河埤坑的「杜賣盡根山契字」記載「又龜崙山土名阿南坑口承楚嫁山林壹所」。如上一節張福壽記載「龜崙山」位於陂內坑,但就地理位置來看應歸於橫坑仔山谷較為恰當。從現在的電子地圖來看,1985年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出現龜崙山,之後1990年、1992年、1996年、1999年、2003年、2018年數個經建版地形圖都以龜崙山來標記,到20131/5000基本地形圖[NLSC]才第一次以大棟山取代龜崙山,不過2013年發行研鼎崧圖電子地圖仍標誌龜崙山,較新的電子地圖臺灣通用電子地圖[NLSC]、標準地圖[OSM]、魯地圖Taiwan TOPO等都標示為大棟山,應是參考自各登山網站。

 

尖凍山

尖凍山也稱尖凍仔、尖棟山,標高240公尺的獨立岩塊,距離青龍嶺東方200公尺。1934年今澤正秋《鶯歌鄉土誌》記載「尖凍山在獇仔寮之前」;丹桂之助在《山子腳油田地形及地質圖》所附地圖中有標記尖凍山。在國家檔案局收藏樹林區白色恐怖有關檔案中記載,王清等三名受難者在樹林山區躲藏期間,與當時被情治機關運用的李木枝見面時,「會晤地點初在臺北、桃園二縣交界之尖凍山土地公廟附近」,從此段記載可以知道民國42年(1953)樹林山區尚無「青龍嶺」的山名,而尖凍山現在也稱為尖棟山。

 

蓋南坑(蓋淡坑)

樹林區的信和街以蓋淡坑煤礦遺址聞名,但探討蓋淡兩字做為這處山谷的名稱,不論是從華語或臺語來作解釋都是令人不解。而查其出處,在1898年的「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中是以「蓋溪坑(カケケン)」記之,並有日語片假名標記臺語發音,到了1907年「日治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仍以「蓋溪坑」記之,不過到了1921年「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中已改為「蓋淡坑」,蓋淡坑一詞就一直沿用至今。然而由當地幾位耆老訪談中,此地名以臺語發音都是kài-lâm-khinn,以漢字來表示應是「蓋南坑」,比較「淡(tām)」跟「南(lâm)」在臺語發音上相近,應該是日治時期在地名採集上的誤差所至。在2003年國史館出版《臺灣地名辭書》中記載「蓋淡發音為Gai-lam」是採用漢語拼音,但稱其「地名由來不詳」。那麼,現在信和街這山谷聚落形成時為何稱為「蓋南坑」?這要從先民入墾樹林區時的地理因素來解釋。樹林區在1760年代已形成的五大聚落,分別為三角埔庄、潭底庄、彭厝庄、山仔腳庄及石頭溪庄,而蓋南坑是位於山仔腳庄山下的一處小村莊,當時大嵙崁溪水量豐沛,現今的育德國小曾是大嵙崁溪的主河道,從現在山佳火車站向南往鶯歌方向是綿延數公里緊鄰大嵙崁溪的峭壁,是屬龜崙嶺的南緣,早期從蓋南坑(信和街)往南邊的石灰坑(民和街)已是峭壁的開端,住在石灰坑的住民對外的活動不僅是到山仔腳庄,也會到屬於鶯歌的大湖庄,在同治21863位於海山堡大湖庄(今鶯歌大湖)的一份杜賣古契書記載「緣先年有承祖父遺下補給墾買過楊家水田崗崙山林埔地數段毗連壹處,坐落土名大湖山石灰坑庄」,可見大湖庄曾經將與其相鄰的石灰坑庄視為其轄區一部份,由此推測當時石灰坑庄與大湖庄的交通較為方便,反觀山仔腳庄與石灰坑庄之間的交通較為困難,因此現在的信和街是早期山仔腳庄也是樹林區最南邊的聚落,因而以蓋南坑來命名。


陂內坑

陂內坑(pi-lāi-khinn)也稱坡內坑。如前言所述1760年代已形成的5大聚落,到了1887年更發展出11聚落,陂內坑庄從潭底庄分割出來。」的意思是在山下築水池來儲存山谷流出來的水作為民生及灌溉用,這是先民入墾此地時的生活型態之一,是陂內坑庄名稱的由來。到了日治時期則把「陂」改為「坡」,陂內坑就變成坡內坑,其讀音在臺灣堡圖中記載為ピライケン(pi-lāi-khinn),仍維持臺語的讀音;到了戰後,臺灣各地將與灌溉池塘有關的地名從「陂、坡」改為「埤(pi)」字時,在坡內坑這山谷的道路並沒有以「埤內街」來命名,卻用與字義無法連結的「備內街」來稱之。隨著臺語日漸式微,多數人以華語唸「坡內里」並稱其唯一的街道為bèi內街」時,就產生疑惑,對地名緣由是無法連結的。

 

癩哥坑

癩哥坑thái-ko- khinn也稱獺歌坑、太高坑。在山佳車站北面的山區有三條山路分別是德和街癩哥坑、中和街(中坑)以及信和街(蓋南坑)。位於德和街的山上標高約170公尺處,1904年日治時期繪製的臺灣堡圖記載太高坑有一處礦場,但是在昭和時期的地質圖中則又以「大高坑」記之。而在清代此地的名稱最早是出現在乾隆48年(1783)海山庄業主張必榮與龜崙社土目有明等人立鬮分契,「議定約樹頭坡寮沿山腳一帶連癩哥坑南畔」。到了乾隆54年(1789)的開墾契及嘉慶7年(1802)的杜賣契這兩筆以「獺歌坑」記之,到了道光18年(1838)的典契則記載「癲哥坑即太高坑」。雖然漢字記載有多種版本,不過山佳一帶的民眾多以臺語稱呼thái-ko- khinn。那麼,為何最初採用癩哥坑為地名?癩哥是臺語的「癩 thái-ko」骯髒的意思,如果是因為開採煤礦而使全身黑黝黝因而稱為癩,那麼臺灣有很多煤礦坑卻只有這裡覺得骯髒?真正的原因應該與特殊地質有關。龜崙嶺在地質學上稱為「山子腳山塊」屬倒轉背斜構造,不僅蘊煤礦,還有鑽探石油的記錄,以下列舉兩份文獻記載,一是1938年日人丹桂之助在《臺北州山子腳油田調查報告》記載,位於兔仔坑溪最上游探測到天然瓦斯,這探測點推側距離德和街的太高坑煤礦僅約500公尺;另一是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出版《臺灣鑛業史上冊》記載,民國431954美國石油地質家麥生納等多位專家在山子腳山塊鑽探ST-1ST-2ST-3共三口油井,而ST-1井在19561957年間生產少量的原油及天然氣,但因不具經濟價值而廢棄,然而此書在表127中對山子腳油田特別記載「煤礦坑內曾遇浸出油」,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是哪個煤坑口,但由這些文獻資料推測癩哥坑煤礦因出產的煤炭沾有黏稠的原油而得名。

 

鹿角溪

最近幾年新北市政府水利局對鹿角溪進行了幾次的整治,並在位於地政街一帶畔闢建幾處公園,再連接到鹿角溪人工濕地,使得鹿角溪成為當地民眾休憩的熱門去處。而民眾認知的鹿角溪範圍是上游位於山佳車站北面的山溝,中游則位於山仔腳公園一帶,下游是沿東豐街到大漢溪。然而,從山仔腳公園到東豐街這段鹿角溪,其原本是大漢溪網狀支流的一部份,鹿角溪的流域是自山上流到山佳車站,流過中山路三段的山佳橋就匯入大漢溪。那麼,為何以鹿角溪來稱呼這溪流?鹿角溪最早的文獻是出現在明治321899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的資料,當時臺北到桃仔園鐵道新路線規劃時,對於沿線溪流進行調查並製表,表中記載位於樹林區有樹林庄溪、鹿角溪兩條溪流是鐵道要跨越的溪流,樹林庄溪就是發源於龜崙山的橫坑溪,而鹿角溪就位於山佳車站旁,至於當時探勘的日本技師為何以鹿角溪來命名,筆者認為與當地的自然生態有關。龜崙嶺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淺山,就算現在山上仍有許多種類的昆蟲,每年夏天以獨角仙這種大型甲蟲最引人注目,而5月份到8月份是獨角仙的繁殖季節,到8月中旬開始便快速死亡。當123年前鐵道部工務課技師岡村政太郎、澁川鈴之為了鐵道改線來到樹林、山仔腳一帶探勘、測量,他們在山仔腳被大型甲蟲所吸引,因為臺灣人稱這甲蟲為「鹿角龜 lo̍k-kak-ku」,因此日本技師就把山佳山上匯流下來的溪流因具有豐富的鹿角龜生態而命名為鹿角溪。

 

橫坑溪

橫坑溪也稱樹林庄溪,是發源於龜崙山南側,向南流經橫坑仔山谷(東和街),到山下(東佳路)即流往東北方向,從橫坑仔口到石埤仔(大安路277號)這一段的河道被先民作為十二股圳引水道,因而橫坑溪被誤解為十二股圳,十二股圳在石埤仔之後就流往潭底、獇仔寮及三角埔等聚落。橫坑溪在石埤仔之後流過長壽街的榕樹橋(今良士橋)下,到保安街一段轉往東流,流過鎮前街的樹林橋下,再流過濟安宮前,最後在板林路匯入大漢溪(今稱沙崙溝)。橫坑溪是一條發源地與結束地都在樹林境內最長的溪流,全長約有5.5公里。而在明治321899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的資料則稱此溪流為樹林庄溪則是名符其實。


三、其他地名探討

 

克明巷

克明巷今稱東和街,位於橫坑仔山谷的山路,在戰後初期稱克明巷。國家檔案局收藏樹林區白色恐怖時期的一份自首名單中,有記載「東山里克明巷」;在1961年的報紙報導克明巷因「波密拉」颱風侵襲引發災害;在一份「山子腳煤田開發計劃圖」記載「克明煤礦(KO-MING COAL MINE)」的位置;在《樹林鎮志》記載1972年時「東和路拓建」,此時以東和街取代克明巷,路名更改的原因尚無記載。

 

依仁巷

依仁巷位於狗蹄山下的小山路,因興建大安路而改為大安路386巷。在樹林區公所網站樹人里沿革,介紹樹人里土地公廟位於依仁巷。

 

圳岸腳

圳岸腳(tsùn-huānn-kha)因修築淡水河西岸平原最大的水利系統後村圳(原名為張厝圳)時,填土而成的狹長地帶,全長有2.5公里,圳岸腳庄在1887年時從潭底庄分割出來。戰後圳岸腳一帶改稱圳安里,後來人口逐漸增多,圳安里再分割出圳福里、圳民里、圳生里,都維持有「圳」字,然而沿圳岸腳修築的道路卻稱為「俊英街」,僅保留「圳」字的讀音,卻抹去了樹林區做為水源地及水圳有關的脈絡。隨著都市發展,在圳岸腳一帶新闢道路像是三俊街、俊興街、俊德街、俊安街等街道,都是因位於舊地名圳岸腳一帶而保有「圳(tsùn)」字的讀音。

 

崁仔頭

崁仔頭也稱崁頂,位於保安街一段294巷底,是先民開墾最早的地區之一。早期潭底包括潭底庄與圳岸腳庄,那時潭底埤有水路可通大嵙崁溪,崁仔頭是一處地勢稍高的地方,因此曾有小船在此靠岸。2017年崁仔頭修建完成「崁頂福德宮」,經當地簡姓家族說明,原來在屋旁樹欉中仍保留廢棄多年的舊土地公廟,經拍照比對後,此地舊土地公廟正是王世慶文章記載的潭底里第九鄰德安宮。而潭底庄下的土名「崁頂」則出現在嘉慶13年(1808)的一份杜賣契,因而認為崁頂與崁仔頭是同一地點。


新塚

新塚(sin-thióng)是位於保安街31巷南側山坡地,是今日樹林區第二公墓。昭和9年(1934),樹林酒工場創辦人之一周居山過逝,其後代將他安葬在家族土地上,並在昭和10年(193565日周居山的孫子周木將墓園及相鄰的獇仔寮90106400401番地等4筆共計1.408甲土地捐贈給當時的鶯歌庄做為公墓使用,因為是一處新公墓,地方就稱其為新塚。

四、地名演變的政治因素

前文探討樹林區地名的演變,多數發生在戰後時期,不過從《臺北州檔案》可以看到日治時期曾有大規模改地名的案例。1920年臺灣總督府推行行政區劃分制度改革,將原本街庄、土名改設為町和丁目外,並參酌在地地標或其歷史緣故,引進具日本風格或足以彰顯現代化的名稱,為了配合這項改革,大正101921101日海山郡庶務課發文給鶯歌庄長黃純青,要求調查庄內土名及字名不適當者,一個禮拜後108日鶯歌庄長黃純青就回覆並提出兩個方案,這兩個方案內容相同,差別在於表格製作不同,從圖4的方案1看出,這次地名變更具有強烈日本風格」,完全捨棄「歷史緣故」,石灰坑改名為「方壺」、坡內坑改名為「大東」、圳岸腳改名為「俊彥」等等,所幸日治時期的這項改革僅推行於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新竹市、彰化市、及嘉義市等大城市。戰後,1953年臺灣省政府訂頒「臺灣省各縣市日式地名更改要點」,以「清除日人統治觀念」為目標,就這樣,三角埔改名為「三多」、山子腳改名為「山佳」、坡內坑改名為「備內」街、圳岸腳改名為「俊英」街等等。


五、結語

        新北市樹林區自漢人入墾開發以來,已超過300年歷史,從早期的海山庄發展到現在42個里,樹林區因龜崙嶺多變化的地形與豐富礦產加上多樣性生態環境,而有癩哥坑」、「蓋南坑」、「陂內」、「鹿角溪」等展現具地方特色的地名,藉由本文探討這些地名由來與演變,能把地名傳承下來,在文末以附錄列表記載88處瀕臨消失的地名與座標,同時結合Google Map設計「新北市樹林區地名」電子地圖,方便讀者查詢、對照。最後引用李筱峰老師在《以地名認識台灣》自序中的一段文字,期盼本文能讓更多人認識樹林。

地名是人群叫出來的,因此地名可以反映人群的生活狀態、發展、觀念、關係、變遷等多種面向。這些都成為歷史的內容,因此台灣的地名,當然可以反映台灣的歷史,記錄台灣人生活的過去。



 附錄一:新北市樹林地名連結網址QR Code

Google Map網址:https://bit.ly/3fflbuP



後記:由於樹林區的各個舊地名(土名)仍有一些值得探討介紹之處,因此利用文末加以補充。

誇仙橋

        多麼引人注目的名稱,是這裡如人間仙境,還是有仙人在此修煉。現在在地人稱它為鐵桶橋,是因為味王公司於1959年在樹林設味精廠時,曾在誇仙橋附近的鐵路旁設置鐵桶用來存放經由鐵路運來的原料,此橋因此被稱為鐵桶橋。然而誇仙橋的名稱在1973年時首次出現在交通部公路總局的橋樑改善工程。但隔年又出現改建工程,且橋樑名稱為跨仙橋。特別的是,不論誇仙橋或是跨仙橋在交通部各局處同時出現並混用直到21世紀。最後還是要來探討這座橋的命名,此橋應該建於山子腳至鶯歌間臺北州道興建期間,橋樑完成通車時間可能為1933年,到了1974年改建為現有橋樑,而舊橋頭仍在原地,從舊橋頭可看出原本有橋頭碑但被拆除了。縱貫鐵路從臺北往南沿線第一座跨越縱貫鐵路的橋就在此,因此以其跨越鐵路而命名為「跨線橋」是比跨仙橋或誇仙橋更有可能的,況且在全臺灣以跨線橋命名的橋樑還不少。

下圳

        指樹林、板橋交界板林路下的排水溝,現在稱為沙崙溝」,是大漢溪早期網狀流域的一支流。在乾隆年間劉承纘引大漢溪水經潭底灌溉三重、五股時,就是利用這支流做為引水路,因此,沙崙溝也被稱為劉厝圳。相對於旁邊地勢稍高的張厝圳來說,這段沙崙溝就稱為「下圳」,也是張厝圳的消水溝


半路店仔

指鎮前街由酒工場門口到樹中街這段,以前有幾家商店及雜貨店,還有米粉、麵線工廠,鎮前街道狹窄,商家穿越鐵軌利用對面空地曬米粉、麵線。從彭厝、橫坑等地居民來樹林街上購物會經過這裡,常在此稍作休息後再到市場補貨。百年老店「新王捷成香舖」就在半路店仔。

風路坑

        樹林區常出現6級以上強風
,特別是順著大嵙崁溪走的風。古時候藉由風力行走在大嵙崁溪上的船隻,在樹林段風力特別的強,風帆因強風吹動發出聲響,而稱此地為風櫃,但又怎麼有店呢?而風路坑(風爐坑)因地勢突出而常迎著強風而得名。

汴頭營pān-thâu-iânn

        海山地區在1895年乙未抗日戰役中,有「汴頭營之役」的記載,據提供「樹林抗日先烈十三公紀念墓園」用地的林姓地主的後代表示,其祖父曾說過在現今樹林陸橋下浮洲橋下)與鐵路一帶有一城砦。筆者就地理位置研判應該是「汴頭營」。


草地尾

        位於俊安街新北市肉品市場一帶。在古時候是屬氾濫平原與草生地,3400年前這樣的環境適合一種稱為「獐」的哺乳動物生長。這一帶也是製作潭底蓆所需的藺草最後生長地。


迴龍

龍年,就以迴龍的地名作為開始。

迴龍地名應該是因桃園龜山的迴龍寺而得名,

網路上迴龍名稱由來有不同說法,

不過我採用的在網路世界找不到,

而是在樹林獇寮高鐵隧道旁的一處邱姓家族墓園的墓誌


龍尾駐觀音山麓而蜿蜒起伏脤脤而來趕上桃園高原龍身一轉至樹林迴首,宜乎迴龍之稱


附圖就是由此墓誌拼湊出迴龍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