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街與樹林夜市的歷史

1972 年5 月7 日,《聯合報》以「樹林鎮的重大建設」為題,報導了博愛街開闢以及後村圳加蓋的消息。事實上,在此之前樹林已有許多零散的流動攤販,加蓋工程完成後,更吸引大量攤販湧入。從後續的新聞可見,當時鎮長與鎮民代表會極力反對,並嚴加取締,但若要真正取締流動攤販,仍須仰賴台北縣政府的強力執法。 

然而,縣府對此事長期消極以對。十多年下來,不僅縣府坐視流動攤販勢力壯大,甚至演變到鎮公所只要向警方檢舉攤販,隨即接到恐嚇電話,鎮長更得向警方申請保護。鎮公所與攤販的角力延續二十餘年,在縣府漠視地方發展的情況下,博愛街逐漸成為「白天是菜市場、晚上是夜市」的特殊存在。 

這條原本用來疏導車流的博愛街,最終成為外地人口中最具代表性的「樹林夜市」。然而上下班時間卻車輛難行,交通秩序蕩然無存。五十多年過去,攤商每日繳納的管理費,從未成為地方稅收,而是流入少數人手中。 

樹林自鎮升格為市後,雖然市長仍為民選,但地方政府早已對這條緊鄰公所的街道「視而不見」,地方民代更無人願意再為此發聲。於是,博愛街就這樣在一片祥和中,被攤販與利益團體牢牢綁架。 

傅氏王朝的「花蓮王」治理模式並非獨有,其實國民黨長期執政的地方早已如此運作:在地方培養自己的勢力,壓制想做事的公務員,不必考慮地方建設,只要利益分配得宜,政權就能一棒接一棒地傳承下去。